歡迎您點擊收聽這次的分享,AI主持人與您一起共讀!
相較之前在零售業工作的感受,身為企業講師後,反而對學員們更有「一期一會」的感觸。所以常提醒自己,別把一堂課程當成例行工作,內容含金量也需熱情靈魂加溫才能延展學習。
於是我跟今天的儲備區主管們說:「來學商圈經營數據力主要不是為了學分析數據,而是學判斷和作為,數據、資料的確可以交給AI,不過愈是科技的環境愈需判斷力和教導力,前者會牽扯決策成本,後者會影響溝通成本,一旦這兩項成本過高,疊加起來,我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就在時間價值上失衡。」
「這麼說好了,若你們問我長年擔任主管加上後來創業的感想,我的心得是五個字…」
我舉起手,逐一凹手指:「不 斷 想 辦 法」,儲備主管們都笑了。

圖片來源:Pexels
身為主管要「有想法」
身為主管要「有想法」,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核心,有系統、架構、步驟、方法的思考。 加上經驗、原理、規則、理念,還有個人的敏感度,最終形成健全的判斷。所謂科學的方法:客觀的收集事實,根據事實做判斷,以達成目的的做法。 步驟如下:
- 使目的明確
- 掌握(線索)事實
- 針對事實思考
- 擬定實施方法
- 執行與確認
我看著底下專注的眼神:「交給AI解析前,我們人腦得先清楚可能發生了什麼。」
「例如公司提供去年10月的數據做練習,請問2024年10月到底發生什麼,每週四的來客數都超低,不但遠低於來客平均線,而且無論哪個案例、哪種商圈都是這種情況。」
我開玩笑:「難道每個週四的消費者都窩在家裡反省『花錢花太兇』嗎?」
「如果各位身為主管,閱讀這份報表不覺得奇怪嗎?」
儲備主管學員們好像被點醒了什麼,紛紛查看報表,有的人檢查手機裡,去年的行銷活動訊息,教室裡動了起來;過去的數據帶來新的起點行為。

圖片來源:Pexels
許多年前,沒人教我如何做主管;我知道管理的流程:計畫、指揮、命令、控制、協調,可是環環相扣的執行細節,實在全靠個人是否有慧根(哈~),或是跟對人的「會跟」。
看著眼前學員們的努力思考,我給了線索:「既然無論哪種商圈都是一樣情況,要不要再拉高眼界了解一下,台灣這個大環境在去年10月發生什麼?」
幾位同學立即問了ChatGPT,其中一位拉高聲調「是颱風!去年有颱風假!」
我回答:「可是一個颱風也影響不了整月份的消費者行為呀~」
同學繼續追查;10/2-10/3山陀兒颱風假,10/31康芮颱風假,都是週四…
「還有呢,請問10/10國慶日放假是星期幾?」
「星期四!」同學說。
「是的,去年10月是史上第一次單月3次週四放假,業績都發生在颱風前的大採購,週二、週三業績飆高,比周末還高,週六業績不容易發酵,因為多數家庭還在消化冰箱裡的庫存。」
我們總算掌握(線索)事實。

圖片來源:Pexels
不過,這會帶來針對事實的新思考:若遭遇颱風預報或天候變化,各位主管的營業作為是什麼?
有幾個小組在紙上寫著:出現颱風預報後,請門店倍數訂貨。
我拿起麥克風說:「提醒各位主管,您的因應計劃要具體…」
- 衡量颱風預報和不同門店的訂貨頻率,門店何時要做倍數訂貨決定?
- 根據哪些數據,要訂幾倍的貨,才能和颱風假當天和颱風假後的貨量銜接?
- 根據哪些數據,哪些產品類別優先倍數訂貨?
請根據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思考:
- Specific明確的:指責任與範圍
- Measurable可衡量的:指量化的效益
- Achievable可實現的:指衡量策略、資源
- Relevant相關的:指方向一致性
- Time-bound有時限的:指重視時間價值
AI時代來臨,那天我們花了紮實燒腦的七小時鍛鍊;身為主管的經營者思維就從「和多變天氣相處」開始。
「再多外部環境分析,都需有效作為因應,帶領團隊一起前進。」
#實戰管理教練
#最難領導是自己
#讓管理落地讓績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