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5之後身為一個未婚未育女人,自處的程度,應該是精緻且清晰。
最近在跟公司的一個年約27、8的行政小妹聊天,母胎單身的她因為母單太久,對於「感情生活僅止於幻想跟耳聞」。倒也不是帶著八卦的心態,反而是一種老母親的心態,突然就脫口而出說,「親愛的,不管未來你有沒有另外一半,切記要記得,勿忘同理心這件事」。
單身、死會都無妨,主要是同理心的存在。
先來講,剛好落在七、八年級的級距裡,也剛好是我們這一代開始出現「沒有一定要婚育」的這個念頭,有各種責怪世界、經濟景氣的說法,但其實我認為是始於教育方式有別於上一個世代,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與開放;我們同時被教育要犧牲奉獻,一方面又告訴我學著為自己發聲、捍衛權益。
最後造就出一個新的人類模板,有別於過去女人的三從四德,有了一些學經歷、社會歷練,開始有很高的主觀意識、不願再妥協委屈,甚至放下自己以外的感受。有幾個未婚未育且超過30歲以上的朋友,都出現以下幾個共同特點,無關好壞。
1. 所有的一切,皆以我眼前、我親身感受為標準。如果你推翻我,除非你有證據,且能說服我。
2. 但凡提到婚育其中一件事,就有可能踩地雷,要不口頭上說尊重,結果痛點重創、要不就是直接說出「結婚(生子)沒有比較好」。我還有一個朋友,不只有這樣的偏激說法,甚至還會直接攻擊人類結婚、有小孩這樣的行為,導致容易句點別人。
3. 嘴巴上沒有放棄自己,但性格的演化已經出現人類距離,即所作所為已經很難勾搭上「感情群體生活」,接著不理解情侶間的互動、甜蜜口角、爭執包容,認為「我一人飽全家飽」比較好。
真的無關對錯,但是有同理心的口吻情緒,會比較讓人願意靠近。
年過35,過了轟烈的戀愛、衝動的結婚、來到理性關係、婚姻審視的階段,先釐清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下半輩子」跟「伴侶樣貌」。接著讓自己活的精緻些,走過20歲階段的摸索、以量為主、質其次;到30歲階段的遇過什麼是好的,接著在30歲的下半場,結合大學畢業後的莽撞粗糙、甫出社會的苦澀美好,找出一個精緻生活的方式,一個懂得自己缺乏與富裕並且去補足或發揮,是一件很迷人的事。
精緻的35可參考以下:
1. 平日工作不過度煩惱,凡事以90分為原則去經營跟運行,不至於擺爛、沒抗壓性,但保留一分實力給自己,成就自己的不可取代性,以免被後浪取代。
2. 保持頭腦人間清醒與反應,但不過度現實理智,對於生活抱有一絲天真爛漫,過度的務實與理智,處處現實考量不近人情。
3. 休息日的自己,寧可不熬夜,但允許自己賴床,跟上午清醒的自己在床上放空、思考空白,但凡不熬夜,就沒有晚起的問題,除非晚上嚴重失眠。一整天做上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閱讀、泡一杯咖啡、聽音樂、跟朋友傳上40分鐘的幹話訊息。
4. 學著犒賞自己,走完人生的3分之1,累積小小的薪資能力或存款,學著能力內犒賞自己,哪怕一個小吊飾、一本書、一個包,都能讓自己「愉快的感受活著」。
5. 沒壓力的投資理財,在薪資、生活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小錢投資,讓自己有「額外小小收入」的小確幸,積少成多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