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兩年,印象中有人問我:
「到底什麼是修行?」
我記得自己一貫的回答,都類似是: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修行,人即使不自覺,也是在修行的路上。」
這個回答很真實,但也流於空泛,並沒有正面回答「修行」是什麼。現在回想其原因,是因為我是修「無為法」,因此沒有做什麼,自然也不能簡單的進行正面解釋。
很誠實的說,對於「修行」我本質上很東方,是活出「修行」,而不是思考何謂「修行」。今年一切有所轉向,有種「新維度」在打開,真理內的哲學/邏輯/物理進入了我,也使我兼具了新的視角,能以哲思角度看待「修行」,而非單純實踐的角度。
「修行」實質上沒有很玄,「修改+實踐」而已。
世界有一種本質,驅動一切「運動與改變」;「運動與改變」就是「實踐與修改」,這個本質現象貫穿一切,從「精神」,「意識」,「能量」,「思維」,「物質」,無一範疇不進行「運動與改變」。
首先這就是「無為法」可以成立的底層邏輯。無為卻在「修行」,那誰在驅動「修行」?答案是「沒有誰。」這就是順應本質後的自然結果而已。以上是修行的第一層:「不修而修。」
第二層姑且稱之為「如法而修」。歷史中某些人,自然契合本質後,又將自己的「運動與改變」的過程,總結出「條條框框」與「技術方法」,嘗試幫助其他做不到的人。
從邏輯出發分析,假設有A與B兩個人,思維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素質不同,文化不同;假設兩人都契合本質,經歷了一段旅程的「運動與改變」後,最終到達宇宙善的終點,各位認為A與B的運動路徑會一致嗎?其總結會是相同的法嗎?
大概率是不會相同,這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宗教的差異來源。某個程度來說,這些總結出的路徑非本質的法,於是乎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第三層就是「生活中的修行」。人活在世界上,一切不盡如人意,但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活著經歷一切,都是改變與實踐的背景場域。既然是「改變與實踐」的背景場域,則實際上生活中就沒有不是與「修行」相關的。
因此即使一個人完全沒有修行的概念,在生活中面對事情,壓力,每一次做選擇、每一次的反應實踐,都一點一滴的在累積「變化與運動」的持續慣性。
了解以上三層,也許有人就會發覺真正的修行,理論上其實蠻簡單:
「順應自然去生活就是修行。」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現實中「修行」就沒那麼簡單。我們來看這句:
「順應自然去生活就是修行。」
各位有注意到什麼嗎?
·
·
·
揭曉答案:這句話是第一層與第三層的結合。
第二層的缺席揭露了「修行」本來跟第二層無關,那第二層是什麼呢?第二層其實就是「修行」的多此一舉,但又不得不存在的一層。
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人會思考有智能,能產生複雜的概念認知,具超越生理的強烈慾望,愛恨等;順應自然對於人類來說,反而非常的困難,非常的「不自然」。
再看看「順應自然去生活就是修行。」這句,最難的是「順應」;而幾乎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涉及到一套理論,一套技術或其他方法,來引導人將意識中諸多因概念,愛,取,執著而必然產生的「不順應」都放下。(佛說空,基督說臣服,道家說自然)
( 以這段上可以連結「業識,業力,業報」來橫向閱讀。)
第二層的難度或重點是,真正的「順應」是非概念的順應。如抱著某些概念而順應,實際上終究也還是干擾而非順應,這就是「有為法」,也是與「真修」無關的法;所以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如看得懂以上概念,即可知為何佛教有「悟後起修的說法」,因爲在悟之前,即不明白也不能契入第一層,則雖然在第二層「修行」,實則是在學習「真順應」而已。
而在第三層雖必然不離「修行」,但實際上人也常「不服」宇宙給出的「際遇方向」,如道德經雲「寵辱若驚」而自然的產生各種反應干涉,從而在自然的推進裡常常進一步又退一步;所以雖是實修但往往一世中本性變化極少。
最後又可以從修行的結構看出,如有人稱,從第二層的「如法修行」,而「有所得」,則「皆是虛妄」,因爲實際上在第二層的終點,也只是第一層與第三層的起點而已,這樣就自稱「開悟」,實很可笑,不僅可笑也是「大陷落」的開始。
所以總結來說,修行就是跟著存在一起自然變化,安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