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的比喻中,
「道」是最高境界。
如果無法領悟自然而然的「道」,
那再降一級,
則要想方設法圓滿「德」。
我的上師說,
好的修行人,
其行為舉止須如同麵粉一樣細緻,
維持良好的品德。
品德包含哪些特質,
若有興趣的人,也能網上搜尋一下。
而比「德」再次一等級,
莊子說是「仁」,
須待人親善友愛、富同情心。
若自私成分居多,
難替他人著想,
那更次一級,則要做到「義」,
意指至少要能分清楚「是非」。
但如今這世上,
多數人人自危,少顧及到他人,
若明事理也無法時刻做到,
那至少得做到「禮」,
就是注重「禮數」。
以上就是莊子的標準。
上一篇文章「此世課題」中,
我引用Rouwen Huang的理念,
人人皆有此世該完成的課題。
前陣子我讀了犯罪心理學的書藉,
明白到,其實還是有罪犯在監牢裡,
仍不易悔改。
或許修行是真的需要長時間的錘鍊。
就連我自己也花了五年,
才真正體悟到,
自己先前罹患癌症的主因。
也許有的人,
需要一輩子或好幾輩子,
至少不犯法,
進而學會「禮數」或至少明辨是非。
也只有圓滿一項課題後,
我們才能進階至更難的課題,
完全無法一步到位。
最近與朋友們共讀莊子時,
其中有位朋友聊到,
她最近的工作,
因工作裡的帳目不對,
某個週末,她整整「二天」忐忑不安。
而另一位朋友鼓勵她,
若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形,
但卻變成只有「一天半」有情緒起伏,
那就成功了!
我們的學習過程皆是如此,
沒有先前的二天不安,
是無法進階到,
下一次能只有一天半的心情動盪。
記得我當年在考大學時,
考前非常焦慮。
作家侯文詠因原是位醫生,
那時我讀了他的書,
他寫到,愈是慢慢走,
最終反而走得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