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醃製仇恨。」
這是《記恨家族》開場第一句。
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很有趣的比喻,但卻笑不出來。
因為我們都知道,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家庭可能也是這樣。
💛《記恨家族》封面隱隱透著張力,
畫面中,一個男孩騎著腳踏車,
男孩的神情執著、若有所思;
他身後,拉扯著一家人的記憶,
有人拿著飲料,有人看著手錶,
還有年邁的老人沉重的坐在最上頭,
彷彿背後拖曳的不只是東西,
而是過去整個家族積累的沈默、裂痕與不堪。
💛在書裡,
張友漁老師用幽默卻針針見血的文字,
打造了一個由「恨」主宰的家族,
而血緣成了最深的傷口。
在主角楊吉星家裡,
五個孩子分別叫家安、雨和、萬林、仕傑、吉星,
對應「家和萬事興」五字,
但這五個孩子從沒真正好好相處過。
父親沉默如石,兄姊各自離家,
留下最小的阿星與父母相依為命。
這個名為「家」的結構,
反而成了壓抑、謎團與隱忍的所在。
那串吉祥的名字像是一道偽裝,
替這個家庭遮掩那些已經無法和解的過往。
💛這些過往是什麼?
在書裡,我們跟著阿星慢慢探索。
從他進行的那個挑戰開始,
「我將不恨任何人,是的,不恨任何人。」
但從這個挑戰開始,
陸陸續續的每件事都像是想激起阿星的「恨」,
但隨著故事的鋪陳,
他像是找到了一種不再記恨的方式。
「我想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人。」
這是阿星在面對霸凌者的時候說的話。
他的學長每天用圖釘刺破他的車胎、嘲諷,
但他決定不還手,決定「不恨」,
決定練習一種新的反應方式,
試圖讓自己不被困在「傷害與反擊」的循環中。
💛在書裡,恨從來不是劇情的推進器,
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它不來自一場特定的大爭吵,
而是潛伏在日常中的失望、疏離、冷漠、
逃避與未被好好說明說開的「祕密」。
每個家人都曾是某段傷痕的主角,也同時是加害者。
「恨」是多數家庭關係中不願承認的毒素,
它不像「吵架」有高調的聲音,
也不像「分開」有明顯的結局,
而是以沉默、消失、冷戰的方式慢慢發酵。
這樣的情緒,很多家庭都懂。
我們都曾經歷過那種明明彼此看不順眼,
卻還是硬著頭皮出席的家庭聚會;
嘴上說是為了團圓,
但其實只是怕被說「沒來很沒良心」。
在那張圓桌上,每個人努力假裝還是一家人,
卻其實都在精算「可以早點走」的時間。
💛書裡以阿星的視角,
層層撥開家人之間長年不說的結構性壓抑,
家人間不斷重複著「不說」,
父親不說自己與哥哥為何決裂,
兄姊不說為何離家,
母親也從未正面解釋家中失和的過往。
這種集體性的沉默,
在日常中像溼氣一樣慢慢浸潤,
成為一種家族共同的語言。
書中有一句:
「我們家的問題跟生病的南瓜差不多,
仇恨是很惡劣的病菌,
沒有人抓蟲,沒有人噴草木灰,
仇恨病菌最後就啃食你的心。
仇恨的病菌從哪裡來的?
從那些雞毛蒜皮般的小事演變來的。」
在阿星的家族裡,
這株「病南瓜」早已盤踞多年,
蔓藤四處蔓延,纏上每一次對話。
母親召喚大家回來有事交代,
表面上圍坐一圈,
實則隔著一道道看不見的籬笆。
那些籬笆不是誰刻意豎起的,
而是多年累積的誤解與冷淡,
一次次讓人退後半步,
直到距離成為常態,冷漠成為習慣。
💛在這個被恨意籠罩的家族故事中,
阿星的選擇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
當他探望生病的學長時這麼說:
「我買了明年的桌曆放在車籃子裡,
明年的每一天就躺在籃子裡,
單車撞到路上的坑洞蹦跳起來,
一整年的日子也跟著在車籃子蹦跳⋯⋯」
這種對未來的期待與不確定,
正像阿星選擇不恨的心境,
即使路途顛簸,
仍願意讓生命保持彈性與希望。
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其實就是這樣,
隨著生活的顛簸與不穩定不斷起伏。
而那個「日子蹦跳的瞬間」,
正是我們重新與生命碰面的剎那。
💛回到「記恨家族」這個書名,
這本書的名字取得極妙。
「記恨」兩字,乍看下像是某種負面標籤。
但當你走完阿星的旅程,會明白,
記恨是一種尚未能放下的誠實。
它代表曾經在乎、曾經受傷、曾經沒能說清楚;
也代表一種渴望,
渴望被理解、渴望愛沒被背叛、渴望家庭還能是家。
💛故事裡的角色沒有絕對的壞,
但他們會在某些轉角處,
稍微鬆開一點點執著與痛。
阿星沒有因為挑戰而變成聖人,
他還是會生氣、會受傷、會想罵人。
但他練習讓情緒流動、練習讓對話發生,
為整個家族開了一扇窗,
讓彼此間的情緒有流動的空間。
💛家人之間一定要彼此相親相愛嗎?
不一定,但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不恨」。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家,
但可以選擇不讓自己永遠被過去的恨綁住。
這本書給的不只是答案,而是一個出口。
當恨意如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願我們選擇灑下水,哪怕只有一滴。
《記恨家族》
作者|張友漁
繪者|阿飄
出版|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