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從笑自己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感謝皇冠的采芹推薦這本好書。


raw-image

💛有些書讀完會讓你覺得自己需要努力振作,

有些書則讓你長舒一口氣,

覺得:「啊,原來我還有救。」

侯文詠的《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對我來說,就是後者。


我第一眼被吸住的,

是書裡一段談學校教育的描寫,

數學老師走進教室,把公式寫滿黑板,

叫大家背下來,背不起來就「吃下去」。

然後就是日復一日的練習題,

國文、英文、理化⋯⋯

每一門都要「努力」。


這段讓我笑出來,不只是寫得有趣,

也因為太過真實。

我國高中時期的桌面就像戰爭遺址,

課本、講義、自修、參考書⋯⋯

當時的邏輯很簡單,

只要把所有答案填對,

就能進想要的學校,讀想要的科系。


但什麼是「想要」?

我老實說,那時的「想要」,

多半是被告訴「應該想要」。

我背完一頁又一頁,

成績好像也不差,但很少真的覺得好玩。


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

為了分數、為了證書、為了履歷,

你努力過,但努力到某個時候,

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把人生變成了一張考卷。

努力變多了,好玩卻越來越少。


💛侯文詠的轉捩點很有戲劇性,

他去聽黃春明老師的演講,

黃老師提到:

「在一個所有的人都看一樣的電視劇、

同樣的時間上廁所、

同樣的時間按馬桶的世界活著,

諸位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無聊了?」


我讀到這裡,有點愣住了,

因為那句話正戳中我的人生,

我多數照著爸媽的安全劇本走得很標準,

這種「同步人生」我太懂了。

我曾經固定每天晚上九點半追同一部港劇,

現在,我上班下班永遠走同一條路,

對於上班地點附近最熟的是走到捷運站的路。

即使想做一點不同的事,

腦海裡就浮現:「別冒險,走安全路就好。」


很多人可能也有這種經驗吧?

想換工作,卻被「這樣很不穩定」嚇回來;

想報名一門課,卻被「這個有用嗎?」卡住;

想試著分享作品,

卻擔心「萬一沒人看怎麼辦?」。

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點無聊,

而是怕一旦脫隊,就會掉進未知的黑洞。


💛侯文詠經歷過一段不穩定的時光,

但也因為「去維也納玩」的選擇,

意外遇見了一位德國教授,

獲得靈感,寫出重要論文。

他在書裡引用賈伯斯的話,

創造力就是把不同的經驗連接起來。


這段話讓我想到自己最近幾年的變化,

我開始做一些沒有立即成果的事,

讀很多書、寫心得、造訪獨立書店⋯⋯

剛開始的時候,爸媽的問題總是:

「這能幹嘛?有收入嗎?」

甚至那一年,媽媽問我:

「大學教授都不能改變的事情,

你以為你是誰,寫文章就讓人家買書喔?」

我只能尷尬的說:「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好玩的事其實是有風險的,

因為它可能不會立刻帶來回報,

而且身邊多數人可能也不看好,

但正因如此,它才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連結。


你是不是也曾被問過:「學這個有用嗎?」

然後被那句話嚇得放棄?

結果過幾年才發現,

那個被放棄的興趣也許正是你的轉折點。


💛我特別喜歡書中引用巴菲特的投資比喻,

投資不必像打棒球一樣,三個好球必須揮棒,

投資是等到自己懂的產業出現機會時才出手。

人生也是這樣,不必每科都滿分,

只要找到一兩樣喜歡的事,

願意沉浸其中,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這讓我想到我們常常害怕偏科,

覺得一定要面面俱到才能成功。

於是我們希望孩子補滿每個學科,

結果他對任何一科都沒興趣;

我們自己也因為擔心輸給別人,

硬要學一堆看似重要但其實不喜歡的技能,

結果心情像擠牙膏,

擠了半天才擠出一點點動力,

還得用牙膏蓋去壓,才勉強撐過一天。


💛我現在慢慢放過自己,

專注做那些真正覺得有趣的事。

雖然暫時沒看到驚人成果,

但因為喜歡,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學習,

這種投入比「應該做」的努力踏實得多。


侯文詠的座右銘是「Do Better to Be Equal」,

表面看起來像是在和別人競爭,

但其實他的對象是未來的自己。

這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太容易和別人比較,

卻很少問:

「我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想要的樣子嗎?」


💛看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收穫是,

不要害怕犯錯,不要怕沒有立即成果,

也不要用標準答案來定義自己。


這幾年我開始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雖然成果還沒出來,

但我明白自己正在走路,而不是被拖著跑。

以前的日子像在看手機充電,

一直等100%,卻永遠卡在89%;

現在,雖然還在努力,

卻多了一種好玩的心情,

即使一路上跌跌撞撞也還是開心的。


如果你也覺得生活被標準答案壓得喘不過氣,

或者總覺得自己必須樣樣精通才能被肯定,

那麼讀讀這本書吧,

它或許不會替你解決所有問題,

但會讓你敢問出一個問題:

「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當你開始這樣問自己,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作者|侯文詠  

出版|皇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檸檬的家
70會員
478內容數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圖畫佔比較大的書籍。常有人說,繪本是給孩子看的,而我認為繪本沒有年齡的限制,它只是眾多書籍類型中的一類。字數越少的書籍,想要傳遞訊息越不容易。所以。我想在這個專題中介紹我喜歡的繪本,和所有人分享。
檸檬的家的其他內容
2025/07/19
📷有沒有人想過或是這樣希望過? 有個攝影師能為你拍下已不存在的人、 很久笑不出來的笑容, 或那個遺失已久的自己? 廣嶋玲子的《萬花筒照相館》, 就是為這樣的讀者而存在的一本書。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一家照相館的連作短篇, 但其實更像一場與「真實」的交易。 📷關於照相館,那
Thumbnail
2025/07/19
📷有沒有人想過或是這樣希望過? 有個攝影師能為你拍下已不存在的人、 很久笑不出來的笑容, 或那個遺失已久的自己? 廣嶋玲子的《萬花筒照相館》, 就是為這樣的讀者而存在的一本書。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一家照相館的連作短篇, 但其實更像一場與「真實」的交易。 📷關於照相館,那
Thumbnail
2025/06/18
暑假來了,泳池擠滿人、太陽也好晒, 一切都讓人只想當條晒網的貓。 這時候,一場航海冒險就顯得特別剛好。 別擔心暈船、晒傷和船票錢, 只要翻開書頁,我們立刻就能啟程。 ⛵️《千島傳說1: 首都島的旅人之光》 就是一本適合「整個人泡進故事裡」的書。 它從封面到內頁的世界觀都讓人
Thumbnail
2025/06/18
暑假來了,泳池擠滿人、太陽也好晒, 一切都讓人只想當條晒網的貓。 這時候,一場航海冒險就顯得特別剛好。 別擔心暈船、晒傷和船票錢, 只要翻開書頁,我們立刻就能啟程。 ⛵️《千島傳說1: 首都島的旅人之光》 就是一本適合「整個人泡進故事裡」的書。 它從封面到內頁的世界觀都讓人
Thumbnail
2025/06/05
今天看完醫生後,就沒什麼時間拍照了, 就先用出版社提供的封面照, 大家請見諒啊。 🐈‍⬛《喵咪找新家》(遠流) 當喵咪發現自己長大後, 紙箱竟然變小了(不是牠變胖!), 於是牠決定搬家,展開一場看屋冒險。 鼠洞太窄、兔窩卡住、 啄木鳥家吵到耳鳴⋯⋯ 大家的夢幻住所對牠來說
Thumbnail
2025/06/05
今天看完醫生後,就沒什麼時間拍照了, 就先用出版社提供的封面照, 大家請見諒啊。 🐈‍⬛《喵咪找新家》(遠流) 當喵咪發現自己長大後, 紙箱竟然變小了(不是牠變胖!), 於是牠決定搬家,展開一場看屋冒險。 鼠洞太窄、兔窩卡住、 啄木鳥家吵到耳鳴⋯⋯ 大家的夢幻住所對牠來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書名: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忙 作者: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購入這本書時(2016年),我的兩個孩子一個14歲(國二),一個9歲(小三)。在不同的學校階段,一個進入青春期即將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會考),一個才還在適應學校生活,處在功課暴增、學習加深的小學中年級。 在Co
Thumbnail
書名: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忙 作者: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購入這本書時(2016年),我的兩個孩子一個14歲(國二),一個9歲(小三)。在不同的學校階段,一個進入青春期即將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會考),一個才還在適應學校生活,處在功課暴增、學習加深的小學中年級。 在Co
Thumbnail
我想小朋友大概也看出我的手忙腳亂了,我總是在想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能看起來像個從容的大人呢 ? 但同時我也會告訴自己,第一次難免生疏,不需要要求自己在第一次就做到100分。
Thumbnail
我想小朋友大概也看出我的手忙腳亂了,我總是在想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能看起來像個從容的大人呢 ? 但同時我也會告訴自己,第一次難免生疏,不需要要求自己在第一次就做到100分。
Thumbnail
升上大班後~孩子的語文能力有著各自的成長, 有的是口語表達能力提升,變得能夠更加仔細說明情境; 有的對文字興趣提高,變得能夠把仿寫區仿寫排入自己的行程; 有的則是識字能力提高, 變得能夠自己閱讀繪本、童詩, 也能夠分享自己對「讀懂」文字的喜悅, 尋找同伴一起快樂閱讀。 這週因為節氣
Thumbnail
升上大班後~孩子的語文能力有著各自的成長, 有的是口語表達能力提升,變得能夠更加仔細說明情境; 有的對文字興趣提高,變得能夠把仿寫區仿寫排入自己的行程; 有的則是識字能力提高, 變得能夠自己閱讀繪本、童詩, 也能夠分享自己對「讀懂」文字的喜悅, 尋找同伴一起快樂閱讀。 這週因為節氣
Thumbnail
這本《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介紹了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作品閱讀並融入各自生活經驗及關心主題,用創新想法設計課程,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和反思學習的好書,帶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開啟怦然心動的知性之旅。
Thumbnail
這本《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介紹了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作品閱讀並融入各自生活經驗及關心主題,用創新想法設計課程,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和反思學習的好書,帶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開啟怦然心動的知性之旅。
Thumbnail
【 好學、自學、共學 】 我常常說,上大學後才是我學習的開始。在中央英文系,我們需要閱讀大量文本、大量對話、大量反思和輸出,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課堂風景能在數學課發生!
Thumbnail
【 好學、自學、共學 】 我常常說,上大學後才是我學習的開始。在中央英文系,我們需要閱讀大量文本、大量對話、大量反思和輸出,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課堂風景能在數學課發生!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目前我在大學有兩年多了,有天看了這本書,以下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出一些想法,並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新年假期的時候, 看了陳志恆老師寫給青少年的一本書, #你怎麼沒愛上你自己  說是寫給青少
Thumbnail
新年假期的時候, 看了陳志恆老師寫給青少年的一本書, #你怎麼沒愛上你自己  說是寫給青少
Thumbnail
一天下午, 老師帶著小朋友討論到教室的書籍要準備換新的囉! 就像過年前要除舊布新一樣。 找到幾個小幫手後, 我們一起將這學期的書搬回圖書室。 老師開放小朋友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每個孩子的想法讓書籍的種類選擇也不同, 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後, 也開心地幫忙搬回教室的書櫃排整
Thumbnail
一天下午, 老師帶著小朋友討論到教室的書籍要準備換新的囉! 就像過年前要除舊布新一樣。 找到幾個小幫手後, 我們一起將這學期的書搬回圖書室。 老師開放小朋友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每個孩子的想法讓書籍的種類選擇也不同, 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後, 也開心地幫忙搬回教室的書櫃排整
Thumbnail
前言   我是看了「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的讀書會摘要,決定要將這本知道了很久的書拿來看,除了摘出我喜歡的句子和要點之外,也將我自己認為的、做的寫出來,互相對照一下,希望一步一步做到,承認和接受每個人原來的樣子,讓每個人長出她/他自己的樣子來,我只要做到保持中立的立場和心態,不預設立場,不侷限範
Thumbnail
前言   我是看了「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的讀書會摘要,決定要將這本知道了很久的書拿來看,除了摘出我喜歡的句子和要點之外,也將我自己認為的、做的寫出來,互相對照一下,希望一步一步做到,承認和接受每個人原來的樣子,讓每個人長出她/他自己的樣子來,我只要做到保持中立的立場和心態,不預設立場,不侷限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