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書讀完會讓你覺得自己需要努力振作,
有些書則讓你長舒一口氣,
覺得:「啊,原來我還有救。」
侯文詠的《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對我來說,就是後者。
我第一眼被吸住的,
是書裡一段談學校教育的描寫,
數學老師走進教室,把公式寫滿黑板,
叫大家背下來,背不起來就「吃下去」。
然後就是日復一日的練習題,
國文、英文、理化⋯⋯
每一門都要「努力」。
這段讓我笑出來,不只是寫得有趣,
也因為太過真實。
我國高中時期的桌面就像戰爭遺址,
課本、講義、自修、參考書⋯⋯
當時的邏輯很簡單,
只要把所有答案填對,
就能進想要的學校,讀想要的科系。
但什麼是「想要」?
我老實說,那時的「想要」,
多半是被告訴「應該想要」。
我背完一頁又一頁,
成績好像也不差,但很少真的覺得好玩。
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
為了分數、為了證書、為了履歷,
你努力過,但努力到某個時候,
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把人生變成了一張考卷。
努力變多了,好玩卻越來越少。
💛侯文詠的轉捩點很有戲劇性,
他去聽黃春明老師的演講,
黃老師提到:
「在一個所有的人都看一樣的電視劇、
同樣的時間上廁所、
同樣的時間按馬桶的世界活著,
諸位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無聊了?」
我讀到這裡,有點愣住了,
因為那句話正戳中我的人生,
我多數照著爸媽的安全劇本走得很標準,
這種「同步人生」我太懂了。
我曾經固定每天晚上九點半追同一部港劇,
現在,我上班下班永遠走同一條路,
對於上班地點附近最熟的是走到捷運站的路。
即使想做一點不同的事,
腦海裡就浮現:「別冒險,走安全路就好。」
很多人可能也有這種經驗吧?
想換工作,卻被「這樣很不穩定」嚇回來;
想報名一門課,卻被「這個有用嗎?」卡住;
想試著分享作品,
卻擔心「萬一沒人看怎麼辦?」。
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點無聊,
而是怕一旦脫隊,就會掉進未知的黑洞。
💛侯文詠經歷過一段不穩定的時光,
但也因為「去維也納玩」的選擇,
意外遇見了一位德國教授,
獲得靈感,寫出重要論文。
他在書裡引用賈伯斯的話,
創造力就是把不同的經驗連接起來。
這段話讓我想到自己最近幾年的變化,
我開始做一些沒有立即成果的事,
讀很多書、寫心得、造訪獨立書店⋯⋯
剛開始的時候,爸媽的問題總是:
「這能幹嘛?有收入嗎?」
甚至那一年,媽媽問我:
「大學教授都不能改變的事情,
你以為你是誰,寫文章就讓人家買書喔?」
我只能尷尬的說:「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好玩的事其實是有風險的,
因為它可能不會立刻帶來回報,
而且身邊多數人可能也不看好,
但正因如此,它才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連結。
你是不是也曾被問過:「學這個有用嗎?」
然後被那句話嚇得放棄?
結果過幾年才發現,
那個被放棄的興趣也許正是你的轉折點。
💛我特別喜歡書中引用巴菲特的投資比喻,
投資不必像打棒球一樣,三個好球必須揮棒,
投資是等到自己懂的產業出現機會時才出手。
人生也是這樣,不必每科都滿分,
只要找到一兩樣喜歡的事,
願意沉浸其中,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這讓我想到我們常常害怕偏科,
覺得一定要面面俱到才能成功。
於是我們希望孩子補滿每個學科,
結果他對任何一科都沒興趣;
我們自己也因為擔心輸給別人,
硬要學一堆看似重要但其實不喜歡的技能,
結果心情像擠牙膏,
擠了半天才擠出一點點動力,
還得用牙膏蓋去壓,才勉強撐過一天。
💛我現在慢慢放過自己,
專注做那些真正覺得有趣的事。
雖然暫時沒看到驚人成果,
但因為喜歡,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學習,
這種投入比「應該做」的努力踏實得多。
侯文詠的座右銘是「Do Better to Be Equal」,
表面看起來像是在和別人競爭,
但其實他的對象是未來的自己。
這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太容易和別人比較,
卻很少問:
「我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想要的樣子嗎?」
💛看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收穫是,
不要害怕犯錯,不要怕沒有立即成果,
也不要用標準答案來定義自己。
這幾年我開始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雖然成果還沒出來,
但我明白自己正在走路,而不是被拖著跑。
以前的日子像在看手機充電,
一直等100%,卻永遠卡在89%;
現在,雖然還在努力,
卻多了一種好玩的心情,
即使一路上跌跌撞撞也還是開心的。
如果你也覺得生活被標準答案壓得喘不過氣,
或者總覺得自己必須樣樣精通才能被肯定,
那麼讀讀這本書吧,
它或許不會替你解決所有問題,
但會讓你敢問出一個問題:
「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當你開始這樣問自己,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作者|侯文詠
出版|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