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趁著金馬影展,去看了由胡晴舫《群島》一書改編的作品《親密之海》,很高興能看到我很喜歡的文字,搖身一變成為大螢幕上的故事,彷彿在胡晴舫原本的精鍊筆調上,又多疊加了角色們栩栩如生的溫度。
Hi 這裡是Vincent,我目前在B2B軟體產業擔任產品經理,除了產品管理相關經驗以外,也會不定期分享我喜歡的書籍與電影,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可以訂閱支持我,也歡迎在文章下方交流!

小說標題「群島」本身即是一種隱喻,以海洋象徵無遠弗屆的網路,以一個個座落其中的島嶼象徵每一個個人(individual),在海平面底下的深處我們都根源自同一片大陸,但在水面上我們各自都是孤島。現代人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中,雖然表面連結卻實際孤立,彼此如同孤島般被深谷隔絕,難以真正溝通與理解。
《群島》小說的一個特色,在於它全書都沒有區分章節。作者在敘事手法上一改傳統小說的隱晦曲折,採用類議論式的敘述,融合多重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三代人在網路時代的生命經驗與內心掙扎。而胡晴舫作為「永遠的第三人」,在每一段描摹中都保持著一個超然中立的距離感,讓每個角色都能發聲,即使是令人不悅的角色也被賦予立體性,展現出了小說敘事的寬容與複雜性。
我輩鑲嵌在時代中,同時也塑造了時代
《群島》成功地捕捉到了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和人性的深層問題,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當代人的孤獨與迷惘,在她清晰、易讀的筆觸下,每一個人都不只是作為一個人存在,而是做為一個「社會的人」而存在,個體的情感糾葛與時代脈絡緊密結合,形成一幅當代都市群像。
《群島》深刻揭示了網路時代下的世代斷裂與代溝問題,胡晴舫認為代溝並非新現象,但網路使其更加尖銳與明顯,改變了人們的溝通管道與社會結構。小說中人物跨越戰後嬰兒潮世代至七年級生,反映不同世代對台灣身份認同、政治正確、性別角色與社會期待的多重矛盾。
此外,作品關注公私領域的模糊與滲透,探討個體如何在數位監控與群眾文化中維持自我,面對名人文化、網路霸凌與政治動員等現象。小說也觸及階級流動停滯、性別壓迫與父權箝制,呈現台灣社會的多重結構性問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群島》將「台灣」作為一種集體身份的魔咒,深刻描繪了台灣人在全球化與本土認同間的矛盾與脆弱,既是文化養分,也是無形的束縛。胡晴舫藉由小說反思民主社會的多元價值與群眾力量,呈現一個既美好又充滿殘酷的社會現實。
網路時代,我選擇,我消費
快速、大量、零碎化的資訊是網路世界的特色,我們所能獲得的資訊遠超過我們所能吸收理解的上限,這讓我們信手拈來知識的同時,無法認知到自身的無知,而網路的同溫效應更讓每一個錯誤都能找到舒適的家;我們捨棄了面對面的社交轉而投向交友軟體與社群軟體,躲避了現實交往可能遭遇的人際關係摩擦,卻也將真實的人們化約成了隨手可以「左滑」的somebody。
科技來自於人性,而後又改變人性,形塑人的認知與行為。網路世界看似賦予了人們知的自由、讓所有人都緊密相連,但實際上人們其實處在精神的真空狀態、彼此孤立。胡晴舫通過這種隱喻,提醒我們在網路時代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和與他人的連結,真正地溝通和理解彼此,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小說中,胡晴舫以她一貫「永遠的第三人」視角,借用了阿榮的角色,深入爬梳林莉蓮、李憲宏等角色的內心世界,留下了眾多對於當代社會現象與群眾行為的精闢註腳。
例如林莉蓮身為故事角色,打破牆壁與作者直接對話,拒絕被作者用上帝視角描寫時,也是在拒絕被整個世界用既定刻板印象來定義;然而因為年輕特有的叛逆與矛盾,她其實也不懂得如何定義自己,於是作者寫道:
「……莉蓮不需要小說家替她虛構一個身分,她自己虛構了自己。」
「她恨,她恨憲宏看輕她的焦慮,判定她無病呻吟,只因她的年齡,他就認為她根本不可能懂得甚麼叫真正的痛苦,她尤其恨他處理她的情緒時總是那麼一副氣定神閒。」
例如李憲宏早在與郭戰斧的網路筆戰之前,就深知在網路時代的世界裡出名,象徵的意義與代價是甚麼:
「出名,就是進入大眾的記憶體,讓他們百分百擁有你,變成他們的一部分,當他們想起你,他們不是想起你這個人,而是動用社會的集體記憶,他們只是用你來錨定時代。」
「他們之所以趕流行,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還有能力做出改變……你是誰根本不重要,群眾不認識你,也不想真的認識你,他們不在乎你是黑是白是貓是狗、還是無生命的吉祥物,他們只需要借用你的十五分鐘,來確認自己的社會隸屬感。」
「群眾也是權力的一種……這個世界屬於指尖,屬於選擇,屬於策展人、讀者、評論家、觀眾、選民,而不是藝術家、作家、演員、哲學家、政治家,因為這是消費者的時代,我選擇,故我在。」
「網路的發明,手機的普及,社群媒體的演進,改變了傳媒的型態,最主要是抹去了日常生活與公開展演之間的界線,也就是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差別不見了。私媒體的興起,對人類社會的最大衝擊並不是主流媒體的崩解,而是公共展演的意涵。」
例如李憲宏從林莉蓮和她的朋友一起吃飯時,了解到了年輕人的叛逆其來有自,他們彷彿是某樁陰謀的受害者,長輩讓他們戴上謊言的玫瑰色眼鏡去跌撞接觸現實,但生活永遠在遙遠的他方:
「他們的語言也讓他難以接話,他們戲謔嘲笑每見他們看不慣的事,用最極端的詞彙去形容他們不喜歡的人,雖然透過與莉蓮的相處,他已經習慣這種看似惡狠狠的嬉笑怒罵,只不過是他們自以為在對抗所謂世界的方式──那個他們既想要進入又必須反抗的世界。這個叛逆的姿態,其實是一種防衛,因為他們明白,在這個古老而無情的世界面前,自己多麼脆弱,根本不堪一擊。」
「這些年輕人雖然青春但不氣盛,消極而被動……他的莉蓮是他們的其中之一,她開始工作不過兩年,已經換了三份工作。她渴望自由,她對人生的想像就是絕不要像她的父母一樣坐在同張辦公桌後頭一輩子……雖然她無法向憲宏解釋她麼夢想究竟是甚麼,她只是堅持人生不僅如此,世界不只這樣子……世界對莉蓮來說是那麼重要,她願意犧牲一切,只為了去到她以為的世界。她可以失去一切,卻不能失去世界。」
當然,網路時代社會中,同時還有著另一種面貌的年輕人們:
「那些人從小遭升學功利主義洗腦,對他們來說,知識僅是平步青雲的梯子,幫助他們成為社會菁英,所以他們可以名正言順踩在別人頭上。他們好勝心強,永遠處於高度競爭狀態……當這些人嚷著要改變世界,不是為了誰,就是為了自己,因為他們信心滿滿自認天生要當人上人……雖然網路改變了社會的知識結構,拓展了資訊傳遞的寬度與速度,但人性依舊如故。」
胡晴舫在這本書中也透過一些分支角色的側寫,把網路生態的「在場性就是一切」和她在《旅人》中提及的概念相互呼應:
「動態打卡像是升級版的旅遊照片集錦,也像是一本不需要等到當事人過世便提早公開的私密日記,既有私人紀念的意義,又劇公開展演的性質……一個普通人想要透過公開隱私而得到類名人的光環,吸引目光,博得眾人的喜愛,但,或許與以往有人不惜上戰場、求功名、寫詩拍電影的動機本質上沒太大差別,不過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過。我來過,我打卡,因此我活過,如此卑微的人類願望始終沒變。」
「與其說蘇淑媚這類人是革命分子,不如說是災難觀光客,動態打卡出現後,別人家的苦難,成了這類災難觀光客的新景點……就某方面來說,這類災難觀光客的初衷或許真誠感人……不自覺地,造成各式各樣的政治媚俗,甚至也許違反了他們的原始動機,廉價消費了弱勢者的痛苦,在網路世界,變成另類觀光的旅遊體驗。」
無人是孤島,也無人能置身事外
《群島》的書名當然也是致敬了John Donne的名句「無人是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
在社會學中常用「鑲嵌(embedding)」的這個概念,是指:經濟行為或個人行動,總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關係網絡與制度結構之中,而不是孤立運作的。這個想法最有名的是由社會學家 Mark Granovetter 在 1985 年的經典文章〈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提出來的。他反對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孤立、只靠理性計算來行動」的說法。他認為個體的選擇和行動,必須放在人際關係網絡裡理解,經濟或社會行為,受到信任、關係、規範、網絡位置等因素影響。換句話說,市場、企業、合作、競爭等現象,都不是純粹根據供需理性計算來決定的,而是深深「鑲嵌」在人的社會網絡、文化背景、制度脈絡之中。
《群島》所描繪的當代台灣(大致涵蓋2010年代至2020年代初),充斥著公民運動與政治覺醒、藍綠政治對立與民粹主義、世代焦慮與青年困境、社會運動的多元與邊緣化、國際與主權焦慮,台灣社會經歷了民主深化與多元價值的激烈碰撞,公民意識覺醒與社會運動頻繁,卻也面臨政治極化、世代分歧與社會疏離的挑戰。
這次金馬影展播映的《親密之海》第1~2集,進度大約是對應到小說中,李憲宏即將在飯局上與郭戰斧展開一場世代論辯。這場論辯將不只是在現實中發生,飯局結束後,網路才是真正的戰場。
「李憲宏感慨台灣黃金年代結束,現在年輕人終日小確幸,不放眼世界,只看肚臍眼,遭七年級戰神狠批世代傲慢……李憲宏他們的出生不是來開創台灣的黃金年代,而是享受台灣的黃金年代......李憲宏那一代人佔盡台灣的好處,成了既得利益的階級,將台灣吃乾抹淨,不留任何餐羹剩菜,現在利用剩下不多的台灣優勢,進軍中國市場,賺了錢只懂得回來炒高房市,我們年輕世代苦哈哈領低薪,一半新稅拿去付高得嚇人的房租,還要繳稅供他們那一代退休養老,支撐他們立即享用福利的健保制度,青春成了新貧的代名詞,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子、養不了孩子,我們不是因為好玩而自稱魯蛇,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魯蛇。他問為何三十歲的我們不像當年三十歲的他們那麼有出息,不僅傲慢無知,根本殘酷無情。」
世代之間有差異,但更大的力量來自於時代變化。換句話說,不只是「年輕人怎樣、老人怎樣」,而是整個時代正在改變「人是怎樣活著」這件事。
「當李憲宏在臉書吹噓,他們那一代人多麼優秀,做甚麼都容易被注視,而林莉蓮在臉書不斷哀嚎,他們這一代人多麼可憐,做甚麼都難以被認可,因為他們一個人活在文學的時代,因此容貌鮮明、多采多姿,個體的獨特性被凸顯、被認可,另一個人則活在大數據的時代,無論你做甚麼,都逃不過被歸類、被標籤、被定義的命運,只為了證明某個蠢蛋在桌前發明出來的大概念是對的。」
社會環境變遷所衍生的矛盾與困境,在社群媒體與網路文化快速發展中,更加被放大,形塑出一個不安、焦慮、孤獨與衝突的社會氛圍,而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事,正無時無刻左右著我們的價值觀。「政治歸政治」終究是一個因為藉著對「政治所為何事」定義不詳才得以自說自話的謬論,政治/社會價值觀其實像是潛意識裡的地基,你是保守派或自由派,塑造了你怎麼看待「什麼是好的生活」、「什麼是理想的關係」、「別人對我的期待」,它影響你想要什麼、你能忍受什麼、你認為值得追求什麼 — — 進而深刻地形塑你的日常選擇與情感經營。
親密之海,我們都是尋找彼岸的孤島
胡晴舫寫人際關係(或愛情)的筆觸,讓我想起之前在報導者讀過的「多元的陪伴文化與寂寞經濟正成形:追求無體溫的親密關係」專題系列文章。當然對於親密關係的研究,可能還是要討論到整體社會結構、環境與文化的層次(長工時、強調競爭力以及地位焦慮的時代因素)才能比較完整、公允,但我們仍能著眼於網路在這之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如何影響人對於關係的認知。
「離開已不是真正的離開,存在也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們在,卻也不在這輛列車上。列車奔馳,他們並沒有因之遠離,卻仍停留在他們的同溫層……當人類的意識都收進了機器裡,那麼,肉體剩下的意義真的只有電池的功能,一具具小型碳水化合物燃燒供給能量,所以一個虛擬的大共同體能漂浮在雲端。當我們以為所謂的世界已經分眾,其實我們比以前更像一個集體。」
「世傑離開了莉蓮,並不是因為她與李憲宏的事,而是她看見新聞之後的反應,她撲向了她的手機,停止了與他同一時空……當身體不再是靈魂的居所,靈魂化為電流,奔入虛擬的時空,愛情果真是名副其實的來電,而戀人的名字只是一個帳號。」
網路改變了當代資訊流通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這並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有著相當的哲學與人性意涵。
「與其說高科技消弭了時空的距離,不如說,世界從一個偉大的概念,掉落成一顆橘子……世界原屬於哲學,而網路出現之後,人類已經不需要哲學了……我永遠記得林莉蓮的表情,當她看著李憲宏,並不像上個世紀人們看著戀人的臉,充滿齊格飛的恐懼,戀人稍稍皺眉,露出不悅的神情,便絕望地想去死。她的眼神將李憲宏當作一面手機螢幕在滑,每滑一次,便期待一個答案,一個答案跳出來,她馬上又滑掉,等待下個答案。」
結尾
總體而言,《群島》不僅是一部描寫當代台灣社會的小說,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情感、身份認同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胡晴舫以獨特的文學語言與敘事策略,捕捉了網路時代的孤獨與連結矛盾,呈現出一幅多代共存、充滿張力的群像畫。她的作品提醒讀者在資訊爆炸與社會分裂的時代,如何尋找真正的親密感與自我定位,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與文學價值。
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我很喜歡胡晴舫「永遠的第三人」的寫作風格,她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以冷靜、近似嘲諷的態度觀察社會,同時又充滿了對台灣的憂心與關切;而在使用語句的冷調精煉、巧妙的寓意隱喻層面,她又展現出了一般社會評論所不具有的文學性與可讀性,讓人幾乎是近乎飢渴地讀完小說,全書沒有劃分章節,讀來卻一氣呵成。
因為胡晴舫善於描摹時代特徵,讀她的文字時會有很多的想像:如果我在現場的話,我會如何表態?如果我也曾身在網路還未崛起的時代,我的價值觀是否會有所不同?人真的有可能拋開一切,甚麼都不再掛念?換個時空,我就真的變成另一個人,能夠重新開始另一套新的生活嗎?天天遊走電腦螢幕,跳來跳去,我就不是原來的我?
胡晴舫只描述,而不評論,儘管阿榮這個角色始終有著能自我剖析的剔透視角,但他卻也無法自外於這個網路效應充斥的世界,他或許把世界看得通透,卻沒有問題的解答。在結尾,他遇到了那個從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阿傑,或許是最能理解他、最接近他問題答案的一個人。
「……我依然記得上個世紀末的自由滋味。當時柏林圍牆剛倒,人類剛從集體社會中釋放出來,被鼓勵到處遊走,手機才剛出現,人們只是欣喜地發現彼此,好奇對方,身體的感知能力仍是重要的,閱讀依然算是一回事。人們嚮往的是快樂,而不是娛樂。無聊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如何耐煩則是一份應當學習的能力。住在台灣東海岸的年輕阿傑之所以特別,因為他依然耐煩。他待在自己的角落,保有他全部的個體性,他的雙眼澄淨,看著你的方式非常安靜,看你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毫不閃躲。他似乎不介意你的沉悶,沒有百般探聽你的憂傷以及表現自己的善解人意,沒有一刻試圖度量你的身價。」
「……我突然想起阿傑剛剛描述的海上鑽油井。若網路是大海,而人人皆是一座島嶼,大海將我們連接,或者,我們這一座一座海面之上看似獨立遙遠的島嶼,卻根連在一起,居於同一個地球。」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回饋,或有興趣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謝謝你持續追蹤我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