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閾」到社區:山本理顯的社區哲學與建築實踐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我想很少人有想過我會得到普立茲克獎。特別是在日本,整個建築業界應該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吧。」山本理顯笑著說(日經新聞,2024/09/15

2024年,山本理顯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獎,成為第九位獲獎的日本建築家。相較過去獲獎的安藤忠雄、伊東豊雄、SANAA等人,山本理顯並非以鮮明風格聞名世界的建築明星,更長期對日本建築界有諸多批判,與主流保持距離,因此被視為意外的獲獎人選。

山本理顯的建築有何過人之處?為何能獲得普立茲克獎?這些疑問或許可以在山本理顯展:社區與建築山本理顕展:コミュニティーと建築)獲得解答。展覽全面回顧山本理顯五十年的建築生涯,介紹他對社區生活的思考,以及如何透過閾(しきい)的建築語言模糊公私領域界線,連結居住者與社區。現場展出約 60 件模型與圖面,而作為展場的橫須賀美術館,就是山本理顯的代表作之一。

山本理顯的理念相當有啟發性,對於臺灣的社會住宅及社區營造也能帶來一些反思。本篇文章會透過展出的幾個重要作品,介紹山本理顯的理念及實踐,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建築家,甚至親自來橫須賀美術館看看。

(圖片來源:橫須賀美術館)

(圖片來源:橫須賀美術館)

山川山莊-公/私之間的「閾」

山本理顯的首件作品山川山莊(1977,日本長野縣),純粹地呈現了他對「閾(しきい)」的思考——一種介於室內與室外之間、模糊公私界線的空間。山川山莊的餐廚、臥室、浴室、廁所於大屋頂下各自獨立配置,中央則是可作客廳之用的露天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山本理顯所說的「閾」,在日文中具有門檻之意,是社交活動發生的場所。

戰後日本的近代住宅,大多是「一住宅=一家庭」的封閉單元,特別是 1950 年代以來大量供應的2DK(兩房一廳,餐廚合一),生活被限制在家庭內部,鄰里之間互動稀少。山本理顯認為,「閾」能讓社區生活滲入建築之中。他年輕時考察各地聚落,發現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空間,日本傳統民居的玄關也承擔著讓主客寒暄的功能。

山川山莊破除封閉的住宅形式,以通透平臺作為與外部連結的「閾」(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山川山莊破除封閉的住宅形式,以通透平臺作為與外部連結的「閾」(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GAZEBO-重新定義「家庭」

對近代住宅的反思,也源於山本理顯的成長經驗。父親早逝後,他與母親、弟弟同住,後來祖母與阿姨也搬進來。在他心中,「家庭」是屋簷下互相扶持的生活共同體,而不限於由夫婦小孩組成的核心家庭。GAZEBO(1986,日本神奈川縣)是山本理顯設計的自宅,也是他對家庭定義的空間實踐。四層樓建築中,一樓為商店(含母親的藥局),二、三樓設有出租套房,三樓餘部與四樓則為自宅。

與山川山莊的配置相似,GAZEBO的露臺及頂樓對外通透,各個房間則分散設於大屋頂下,三、四樓各有一個玄關可供出入。這種配置避免了2DK以餐廚為必經核心的強制性動線,保留了家庭成員的獨立性。而隨著家庭成員的成長及變動,內部也進行過四次改修工程,持續回應家庭的多樣形態。

山本理顯的自宅GAZEBO,反映了他對家庭組成多元性的理念(圖片來源:文化廳)

山本理顯的自宅GAZEBO,反映了他對家庭組成多元性的理念(圖片來源:文化廳)

保田窪第一團地-從家庭到社區

保田窪第一團地(1991,日本熊本縣)是山本理顯將「閾」概念擴展至集合住宅的代表作。團地是日本公營住宅的典型,正是山本理顯批判的2DK的最大來源,各戶以封閉的樓梯間與走廊連結,鄰居之間缺乏交流互動。

在保田窪第一團地,山本理顯將一間2DK的臥室與餐廚分置於兩棟建築,以外廊相連,並讓餐廳透過落地窗面向中庭,創造對外的視覺開放性。整個團地共有110戶,住宅及集會所環繞居民共用的中庭,想要進入中庭就必須通過住宅內部或集會所。此外,各棟住宅也設置共用露臺,設有階梯直接通往中庭。這些設計正是「閾」的展現,模糊公私領域間的界線,讓居民可以感受到社區的存在。

山本理顯的嘗試在初期並未獲得好評,居民抱怨不方便、沒有隱私,甚至被綜藝節目選為「本週麻煩製造者」。 時隔三十多年,保田窪第一團地的評價出現轉變。正因為能感受到鄰居的存在,即使是獨居長者也不會感到孤單,住戶也能清楚看見孩子們在中庭玩耍,反而增加了安全感。

保田窪第一團地挑戰了集合住宅的傳統配置,試圖找回消逝的社區感(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保田窪第一團地挑戰了集合住宅的傳統配置,試圖找回消逝的社區感(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東雲 Canal Court CODAN-以地域社會圈取代家庭

山本理顯更提出「地域社會圈」的概念,以500人作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取代「一住宅=一家庭」的住宅供給形式。隨著少子高齡化及單身戶增加,過往假設家庭成員能相互扶持的前提已不再成立,因此需要新的共同體來補足傳統家庭的功能。在地域社會圈中,居民透過「共有」形成不同層級的社群:5-7人的S群組共享廚房及衛浴;30-45人的M群組共享太陽能發電及供熱設備,120-150人的L群組共享食堂、浴場及儲藏等空間,500人的XL群組共享生活諮詢、便利商店、長照育幼等服務。

個別居住單元除了臥室外,還設有透明且開放的「見世」,居民可在此提供商品或服務,透過專長或興趣進行交流。作為「閾」概念的延伸,見世不僅能強化鄰里互動,也能形塑社區內部的經濟活動。山本理顯在東雲 Canal Court CODAN(2003,東京都)這處由公團(現UR都市機構)興辦管理的集合住宅中實驗了此概念。他將住戶的玄關設計為透明的「f-room」,讓居民能自由用作工作、展示、育兒或娛樂空間,而各住戶的f-room皆面向走廊,使交流更容易自然發生。

山本理顯在東雲 Canal Court CODAN 實驗了地域社會圈的概念(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山本理顯在東雲 Canal Court CODAN 實驗了地域社會圈的概念(圖片來源:Tomio Ohashi)

結語

山本理顯的建築特徵不在於外觀,而是透過平面配置形塑公私領域之間的「閾」,藉此改變人與人的互動方式。山本理顯將「閾」廣泛應用於集合住宅,後來更發展出「地域社會圈」的構想,其目的都在於突破「一住宅=一家庭」的封閉性。在臺灣,社會住宅雖然有青創戶、公共藝術或社福機構等促進交流的角色,但是在空間配置上仍保持「一住宅=一家庭」的規劃,共用空間及附屬設施多位於低樓層。或許居住單元與共用空間之間的介面,會是社宅下階段發展可以關注的重點。最後再次推薦大家親自來橫須賀美術館看山本理顯展,文中提到的諸多概念若有模型和平面圖的輔助,將會更容易理解(而且橫須賀美術館真的很美!)。

面海而建的橫須賀美術館可以眺望船隻進出港口(圖片來源:Tamio Ohashi)

面海而建的橫須賀美術館可以眺望船隻進出港口(圖片來源:Tamio Ohashi)

參考資料

日本経済新聞(2025)。建築家の山本理顕さん 「建築の力」で未来を創る哲学者。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CD260TA0W4A820C2000000/

読売新聞(2024)。和室とDKが別棟の団地、共有空間に開かれた場所も…「設計だけでなく人の集まり方もデザイン」。https://www.yomiuri.co.jp/local/kyushu/news/20240315-OYTNT50089/

山本理顕(2006)。「東雲キャナルコートCODAN本論 地域社会のデザイン」『INAX REPORT』。163,46-47。https://www.biz-lixil.com/column/pic-archive/inaxreport/IR167/no167_p43p53.pdf

中谷正人(2018)。「現代建築ヤブニラミ 新たな建築表現を求めて その4」『近代建築』。72,50-51。http://www.kindaikenchiku.co.jp/update/column/big/2018_05/gendaikenchiku.pd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24). Riken Yamamoto Biography. https://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riken-yamamoto#laureate-page-2586

iBT數位建築雜誌(2025)。【上篇】普立茲克獎建築師-山本理顯專訪 Riken Yamamoto x 回顧建築創作人生與社區理念 | 建築名人堂 - iBT數位建築雜誌。https://youtu.be/gLMe-nRySXs?si=1YuBYNZyypbfmWhN

iBT數位建築雜誌(2025)。【下篇】普立茲克獎建築師-山本理顯專訪 Riken Yamamoto x 實現社區共生 x 住民自治|建築名人堂 - iBT數位建築雜誌。https://youtu.be/j2-4ZqrfhUk?si=CejgJCU-_bhkgv2v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ei的臺日路上觀察
2會員
4內容數
座標東京的都市計劃學徒,寫各種跟空間有關的事,希望理解日本並反思臺灣
2025/06/26
蚵寮漁村小搖滾源自於一群返鄉青年和在地長輩的突發奇想,原本只是想要和三五好友在海邊喝酒聽音樂,卻偶然間辦成了一場規模盛大的音樂祭。本文爬梳漁業逐漸沒落的地方困境,從地方的領域化及網絡化,結合Harvey(2009)地方的政治及Massey(1993)進步的地方感,分析蚵寮漁村小搖滾籌備及舉辦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6/26
蚵寮漁村小搖滾源自於一群返鄉青年和在地長輩的突發奇想,原本只是想要和三五好友在海邊喝酒聽音樂,卻偶然間辦成了一場規模盛大的音樂祭。本文爬梳漁業逐漸沒落的地方困境,從地方的領域化及網絡化,結合Harvey(2009)地方的政治及Massey(1993)進步的地方感,分析蚵寮漁村小搖滾籌備及舉辦的過程。
Thumbnail
2024/09/14
高雄港曾是全球第三大港口,承載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夢想。然而,隨著國際分工結構和運輸技術的轉變,高雄港的地位逐漸衰退。如今,高雄港區閒置的空間正在轉型,成為以觀光休憩及文化展演為主的消費場所。本文將透過地理學家哈維 的「資本主義危機」及「空間修補」,來解讀高雄港的變遷。
Thumbnail
2024/09/14
高雄港曾是全球第三大港口,承載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夢想。然而,隨著國際分工結構和運輸技術的轉變,高雄港的地位逐漸衰退。如今,高雄港區閒置的空間正在轉型,成為以觀光休憩及文化展演為主的消費場所。本文將透過地理學家哈維 的「資本主義危機」及「空間修補」,來解讀高雄港的變遷。
Thumbnail
2024/08/10
現在寫這篇心得的時間點是升碩二,其實推甄結果出來後就該寫了,不過想說隔一段時間好像比較可以反省當時哪些事情做得好或不好(肯定不是因為拖延症)。下面會先介紹我的個人背景,接著分別分享審查資料的準備和口試筆試的情形,最後再附上在城鄉所第一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2024/08/10
現在寫這篇心得的時間點是升碩二,其實推甄結果出來後就該寫了,不過想說隔一段時間好像比較可以反省當時哪些事情做得好或不好(肯定不是因為拖延症)。下面會先介紹我的個人背景,接著分別分享審查資料的準備和口試筆試的情形,最後再附上在城鄉所第一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作者薩林加羅斯(Nikos .A. Salingaros,1952-)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數學系教授,他受建築理論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AL)亞歷山大教授(Christopher Alexander,1
Thumbnail
  作者薩林加羅斯(Nikos .A. Salingaros,1952-)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數學系教授,他受建築理論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AL)亞歷山大教授(Christopher Alexander,1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