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自然,建構永續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是唐朝元稹思念妻子所寫的詩句,原意是到過滄海,其他的水也就不足為奇,後來漸漸被引用為眼界開闊見多識廣的人對於平常的事物覺得不足為奇。從一個角度上,我們或許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及保有那份好奇心面對生命中每個經歷與角落,但是這句詩句打動我卻是—人有了經歷體驗與看見後,將自己「原有的認識」進行比較分析思考,產生出「新的認識」。
以前聽過大人們說過一段故事,場景是在那條家鄉田邊泥濘的小路上,和同伴們一起抓魚。現在和孩子走在那條變成水泥的路上,看著混濁的水告訴孩子屬於爺爺的故事…。我沒有曾經的「滄海」,只能形容現在的「水」,因此只能心虛難為的比較與分析,希望能把模糊的「滄海印象」盡可能的轉述…。
體驗自然,看見「滄海」。
而這樣的轉述,其實在我們的課室中或者媒體的影音也不斷的播送:「全球變遷已經開始,估計在2064年達到人口90億的最大值、全球可用水的越來越少、、、」等。試著提升孩子意識到我們所遭遇問題:人口爆增、大地荒蕪、水源枯竭、大氣劇變、能源危機、社會傾斜以及衝突升高等。雖然能夠打破許多時空限制,喚起對於環境覺醒,對於永續教育也是功不可沒。但是我們除了課室內的教學外,更應該鼓勵我們的親師生從室內走到戶外,透過戶外教育真實的體驗我們現有地球的自然環境,並藉此探究其中的演化、生命成長、規律、以及快速惡化的環境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們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認為與他人不同,那只是意識裡的一種幻覺。而這樣的幻覺會將我們囚禁在個人的慾望之中。我們必須擺脫這樣的監禁,寬大我們的胸襟,擁抱所有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美。」。而透過戶外教育,孩子能真實的體驗與回饋,並且了解及欣賞大自然的美,同時發展與大自然互動的關係。
寂靜之春,「難為水」的感嘆
瑞秋.卡森的一本「寂靜的春天」啟發世人對於環境覺醒,書中描述許多的自然觀察,原本百鳥爭鳴的春天變得安靜,起源於人類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或解決自己產生的生態問題,利用噴灑農藥策略,最後環境的毒害與反撲遠超乎人類的想像與所能承受。而書中有許多的訪談常常寫道「比以前少」包含鳥的數量、捕獲的魚、發現的生物等等。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如果沒有「曾經滄海」,如何引發「難為水」的比較分析甚至情感上喟嘆呢?
因此,當我們一起到戶外體驗時,其實不必太在意是否舊地重遊;相反的,如果能夠每隔一段時間或不同季節造訪,在戶外學習過程中,孩子能親身參與其中的相同與不同,有時反而讓孩子體察到環境之於自己的情感和意義,進而建構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醞釀成為孩子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聽到「這裡以前…,因為…,現在變成…,我覺得…,未來可以…」,這或許正是核心素養所談到的「把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一起」的其中一個起點。
曾經滄海,建構永續
曾經陪伴一群孩子到植物園中探索,在過程中氣溫不斷上升,看著他們的汗滴不斷滑落,忍不住問了他們:熱不熱?他們異口同聲的大喊:好熱。正當我在尋找樹蔭讓他們可以休息一下時,突然孩子一聲:好想吹冷氣。剎那間,自己感受到不同生命經驗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麼的不同。
Priest曾說戶外教育是五感完整運用的體驗學習,同時也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以及生態環境之間四個關係的學習。孩子在面對熱的問題中,最直接的提取生活經驗就是開(找)冷氣。的確,對於在臺北市生活的我們來說,冷氣已經快要變成「自然環境」。但是因為透過這次戶外的經驗,我們開始從分享吹冷氣的經驗,到使用冷氣機的觀察,最後討論起能源的問題,並學習如何更愛地球的使用冷氣。所以,戶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場域,我們可以透過統整日常生活與戶外教育的經驗,改變我們對環境與資源使用態度甚至可以延伸到責任及價值觀。讓孩子看得見,感受得到,並且做得到。
地球的變遷是很快速的,你看新聞又報導南極冰棚新裂縫又變大了,但只有看只有聽,是不夠的。多走出去體驗,多走出去感受,戶外有美好的世界和我們真實互動,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曾經滄海」,相信會有更多「難為水」的體悟,最後成為實踐永續的行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