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CG問題解決力
時報出版
作者:徐瑞廷
===================================
因為颱風假,空閒時間再次重讀周教授推薦的BCG問題解決力,看到摘要寫作的部分,最近寫到的摘要零零落落感到慚愧。重新整理之前和這次的筆記,希望未來能夠直接快速閱覽,雖然不同時間點重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心得......
===================================
Ch1.如何面對問題
「真正的危險不是錯誤的答案而是錯誤的問題」——彼得杜拉克
📌問題解決三要素:
- 釐清現況:辨別真實狀態,過濾與拼湊資訊。
註:資訊常有瑕疵,需過濾與拼湊才能逼近真相。
- 訂定目標:明確方向以聚焦資源與提升效率。
✍️在最近的報告,研究半導體財務,發現企業策略、市場定位與資源配置實在影響績效表現。
- 建立途徑:識別問題本質、釐清因果、找到兼具影響力與可解性的 Sweet Spot
途徑(找根因 → 釐请因果關係 → 甜蜜點)
✨策略顧問最重要的問題解決技能:找到根本原因(root cause)、 關鍵軀動因素 (key driver)或關鍵槓桿 (key lever)
✨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 ,關鍵在於找到議題的影響力 (impact)與可解性 (feasibility):愈深層的原因,具有的影響力愈大;能在短期內解決的,即可解性愈高
📌解決問題的三大信念:
- 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
- 表象 ≠ 本質
✍️深深感到在職場上,常常難以透過團隊合作追查根因,排除再發可能,但️往往只是流於表象問題,彼此推卸責任。
- 20/80 法則
雖說臺灣教育偏重「回答」而非「提問」,影響獨立處理工作的能力,但不得不說如果輸出的一方已有既定答案而非引導,那還不如就好好輸出就好……,縱使在高等教育,也只是假性開放。
Ch2.解決問題的技術
「沒有什麼比缺少insight的行動更可怕的了。」——歌德
📌 Insight 判斷:突破性+針對性
📌問題解決力: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
- 批判思考:獨立評估、權衡優劣是非。
註:批判性思考是對自己絕對诚實。
- 邏輯思考:釐清因果分析,以架構梳理
✨ 利用邏輯來分析、推論因果關係。
✨利用邏輯來梳理思考架構,以確保溝通有效易懂,避免相關性謬誤。
- 假說思考:提升問題解決的速度
✨以假說為導向,以驗證該假說是否正確為目標,讓整個持續驗證假說的過程,引導你找到並解決核心問題的原則,就是假說思考。以假說為導向的問題解決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資源集中在真正關鍵的問題點上。
📌最後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 先假設:「是否為真? 」 (Is it true?)
- 再驗證:「所以呢? 」(So what?)
- 再追問「為何如此 ? 」(Why So?)
📌 BCG在評斷假說好壞的三個指標先:
- 針對性(specific):好的假說需明確
- 驅動性(actionable) :能引導行動(So what)
- 可證性 (provable) :可被驗證。
✨建立與驗證假說的方式 :訪談討論、現場走訪、文獻檢索、一人獨想
Ch3.運用金字塔原則梳理思維
「好的想法不應該用糟糕的文筆來裝飾。」——芭芭拉明托
📌金字塔原則三大重點
- 訊息式說明:每個Box只傳達一個訊息(One Message One Box)
- 意見在上、事實在下:最上層是結論,往下層問「Why」、上層問「So What」
- MECE原則:資料與議題分類,需層級一致,「不重複、不遺漏」,可避免資料遺漏或重複浪費時間。
📌六個不同的層次來區分較常見的幾種資料類型(由主觀到客觀)
- 個人認知(Perception)
- 個人觀察(Observation)
- 公開研究資料(Public Data/Research)—被視為一種「意見」 成分較重的資料,根據許多前提假設去設定計算公式,才得出這些數據。
- 問卷/統計事實(Generalized Facts)—抽樣可能有偏誤
- 量化+質化佐證資料(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Supported)—作為事實基礎的資料。
- 窮盡樣本(Exhaustive Sample)—適用小樣本
📌 如何「蓋」金字塔架構?
- 歸納法:從多數事實/樣本提出論點(實務上常用 80/20 法則 + 框架分析,框架是指思考架構,如3C、4P)
- 演繹法:大前提(原則)→小前提(適用案例)→結論
Ch4.直擊問題本質的步驟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看見問題的存在。」——《新聞急先鋒》
📌解決問題時,常見的三種失誤
- 問題根本不存在 → 批判思考,驗證訊息真實性
- 解決不重要的問題 → 避免「智能怠惰」,找出影響是什麼?範圍有多大?
- 沒有解決根本原因 → 養成問「為什麼」的習慣
📌發現問題本質步驟
- 先問「是否為真?」
- 二問「所以呢?」
- 三問「為何如此?」
→ 建議連問三次
- 註:或利用議題樹 (Issue Tree) → 分解問題,遵守 MECE 原則
- 註: 假說思考 → 透過訪談、討論、現場參訪快速建立假說,接著驗證,然後進化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