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以為,人生的軌跡就是沿著職場的鐵道穩穩前行。
每天的日子都很規律:早上準時打卡,上午做簡報,午休時和同事討論房貸、車貸、下一個升遷機會。晚上回到家,刷著社群,看著別人曬孩子、曬旅行。
他告訴自己,這就是所謂的「人生進程」吧。
直到某一天,會議結束後,文件堆成山,
他忽然聽見一個幾乎聽不清卻又堅定的聲音: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那聲音像一粒沙卡在心裡,怎麼都忽視不了。
他開始不自覺地往書店心理學專區走去,翻著那些和「心」有關的書。每翻一頁,胸口就有種久違的悸動。
他問自己:是不是還有一扇門,正等著我去敲?
問題卻接踵而來。
「要是回去念書,還能行得通嗎?」
「三十幾歲,重新當學生,不會太遲嗎?」
朋友們勸他務實:「你現在工作穩定,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再說,收入、房貸,怎麼辦?」
家人也擔憂:「別人這年紀都在往上爬,你卻要往後退,值不值得?」
夜裡,他常常盯著電腦螢幕,心裡翻滾著矛盾。
搜尋「研究所考試」、「轉職心理師」的同時,他也計算學費與生活費。
桌上放著的薪資單提醒他現實,螢幕裡的文字卻把他拉向另一種未來。
那時候,他覺得自己像在岔路口反覆徘徊:
一邊是安穩卻毫無悸動的道路;另一邊是未知卻閃著光的路徑。
某天,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霓虹燈映著車水馬龍,
他深吸一口氣,對自己低聲卻清晰地說:
「我要去看看另一種可能。」
這句話,就像是對過去生活按下的告別鍵。
他遞了辭呈,收拾辦公桌時,看見同事關切的眼神。
有人替他惋惜,有人佩服他的勇氣。
可他心裡只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篤定——即使前方是未知,也要踏上去。
重回課堂,背著書包重新走進教室的那一刻,
他忽然意識到自己與周遭格格不入。
教室裡的同學多數比他小十歲,聊的是最新的遊戲、打工打到凌晨的趣事。
他靜靜坐著,心裡一陣尷尬與自卑。
課堂上要分組報告,年輕同學說話流暢、腦袋靈活,他卻常常反應慢半拍。
夜裡準備報告時,他一邊翻書,一邊懷疑:「我是不是跟不上了?我是不是選錯了?」
可是日子久了,他慢慢發現,不同年齡帶來的不是隔閡,而是一種補位。
年輕同學帶來創意與活力,
他則用職場經驗補上組織架構和邏輯。
討論時,他說話不再小心翼翼,
而是開始分享自己曾經見過的人與事。
漸漸地,大家不再把他當「年紀最大的同學」,
而是「可以依靠的夥伴」。
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到:年齡不是絆腳石,而是另一種底氣。
當學生的日子依然艱辛。
課業壓力、考試焦慮、實習挑戰……
每一關都讓他懷疑自己。
有時候半夜看著厚厚的教材,
心裡會想念過去固定的薪水與下班後的閒暇。
可是,每當想到自己正一步步靠近「心理師」這條夢想之路,心底便多了一分踏實。
不是因為這條路輕鬆,
而是因為這條路讓他感覺「活著」。
有人問他:「辭掉舒適的工作,背上書包再當學生,值得嗎?」
他笑了笑,回答:「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要。」
他明白了:人生不是只有一條筆直的主線。
當你勇敢轉身,才會看見原來風景可以不同。
焦慮不會消失,年齡也不會倒退,
但正因如此,才更凸顯每一步的勇氣與堅持。
這不是起跑點的競賽,而是一次學會轉身的旅程。
當人生轉了彎,你會發現,背上書包的自己,比想像中更自由。
(故事改編自網友真實經歷)
※ 每個人的境遇與選擇都不同,考研或轉換跑道之前,請務必審慎評估,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忽略現實條件。
溫妮:看到這個故事特別有感,因為我也是從職場離職重回校園的「老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