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值得慶祝的一天吧,也是一個小小的成就解鎖。皮朋哥居然受邀至台灣之光的IC設計公司 - 聯發科技演講!!

坦白說,我一直以為要很有名的人才有資格被邀請演講,畢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深厚的功力,高明的見解,怎麼會有資格站在台上?
因此當受邀時,我是很訝異的,覺得自己何德何能,就還未夠班啊?不過了解邀請人的動機之後,原來,我也是可以分享一路走來的經歷,也是有潛在需要了解我過往經驗的聽眾。
當我還年輕時,也會看一些科技業名人的傳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創立Dell台灣分公司的一位前輩:方國健。這位前輩可以說在所謂的PC時代,算是建立台灣與美國知名企業連結的一個先驅,有這類型的前輩作為台灣的買辦代表,承接美國企業的outsourcing生意,才慢慢帶起台灣眾多電子大廠的成長,像是廣達、仁寶等等,都是多年前就成名的企業。
不過,方國建這位前輩從Dell離職之後,似乎也沒有到台灣這些理論上來說應該關係密切的本土公司任職?而是轉職了,成立一個創投公司和從事企管顧問的工作。
其實這在當年帶給我一個警訊,就是也許我年紀大了,大概,也不會有本土公司需要我了?當然當時我還是心存僥倖,覺得我又沒有肖想要一個超級高階的職位,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到沒人要吧。
無論如何,這深層的恐懼,可能才是我在工作之餘一直從事一些跟投資有關事情的最主要驅動力,就是害怕當自己年紀到了被迫退休吧。年輕時只覺得操作房地產相關的投資很有趣,當然也從中獲得一些成就感,但也許其實潛意識中對未來的恐懼,才是真正驅動我一直去做那些事的根本原因。
今次受邀,讓我了解,原來有這種焦慮和恐懼的其實是大有人在。畢竟科技業工時長,工作壓力大,人到四五十歲之後,不管有沒有升遷當管理職,都會擔心可能哪天公司不要自己了?或是可能身體健康亮紅燈讓自己再也無法負荷繁重的工作?
如果那一天到來了,自己準備好了嗎?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裡,大概也很少有人有辦法靜心下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我的興趣是甚麼?當我不上班了,我要做甚麼?
聯發科技的邀請人其實透露了這些訊息。就是身為一個上班族,到底要怎麼從職場上華麗轉身?如果沒有準備好,很多人大概也很難想像到底會面臨甚麼樣的衝擊?
- 穩定的月收入來源沒了。
- 一下子沒了工作,頓感茫然,我要做甚麼?
- 沒有了公司的職稱和名片,我是誰?
- 同儕、親戚朋友等等會有甚麼異樣的眼光?
- 我的社會連結會不會因此崩解?
也許我的經驗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或是借鏡。工作之餘,提醒自己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觸多學習一些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多與不同種類的人互相交流;才不會讓自己如果從數十年如一日的重複工作中離開,頓失所依,茫然不知想幹嘛能幹嘛要幹嘛吧。
回頭看看自己,其實心裡不禁苦笑。大概年輕時候點錯技能樹了,以皮朋哥對自己的個性評估,大概從一開始就不該選擇當個上班族吧。
如果當初的選擇,是當個靠專業接案的律師或是建築師,有接案有收入,但是如果自己底氣夠,當然就可以挑案子做;而不是當個上班族像社畜一樣,在職場裡就只能奉命行事,無奈地面對那些每天都不得不去面對的爾虞我詐。
總而言之,若是當初不是選擇當個上班族,而是一開始就走了靠自己的專業接案過生活的模式,那如今的我不知道又會是甚麼樣的光景?
最後補一句,上班族最大的好處,大概就是遇到如今的房貸之亂,像聯發科技這樣的公司,大概就是銀行會最愛的客戶類型吧(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