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Spacer後需要做哪些定位調整?工程師視角解析
許多車主在裝上Spacer墊片之後,會發現方向盤手感改變:有時轉向變重、有時回正力下降,甚至在高速遇到坑洞時方向盤會被拉扯。這並非錯覺,而是因為Spacer改變了底盤的幾何參數,例如 scrub radius(摩擦半徑) 與 kingpin offset(主銷偏移量),進而影響四輪定位的最佳設定。

為什麼Spacer會影響定位?
- Scrub radius(摩擦半徑)增加
- 輪胎接地中心外移,與主銷軸線交點的距離變大。
- 結果:轉向更重、方向盤震動增加、回正力下降。
- Kingpin offset(主銷偏移量)放大
- 車輛在加速或撞擊時,因為受力點與主銷軸線距離增加,產生更大的「轉向力矩(steering torque)」。
- 結果:車子遇到單邊濕滑或顛簸,方向盤更容易被拉動。
- Bearing load line(軸承受力線)偏移
- Spacer把輪胎往外推,等於加長了槓桿臂。
- 軸承不再只承受垂直壓力,而要承受額外的力矩,雖然定位本身調整不了這個問題,但會加速軸承磨損。

加裝Spacer後建議的定位調整
- Camber(外傾角)
- 影響:輪胎外移後,外側輪胎在過彎時更吃力,內側輪胎接地不足。
- 調整方式:適度增加負外傾角(例如從 -1.5° → -2.0°),讓過彎時胎面接地更均勻。
- Toe(前束)
- 影響:輪距變寬後,toe數值可能偏離原廠設定,導致直線不穩或方向盤變重。
- 調整方式: 街道用途:保持微toe in(約0.05°–0.10°),提升直線穩定性。 賽道用途:前輪可調微toe out(約0.05°–0.10°),增加入彎靈活度。
- Caster(主銷後傾角)
- 影響:scrub radius增加會削弱方向盤回正力。
- 調整方式:若懸吊結構允許,可增加caster角度(例如由6.0° → 7.0°),讓方向盤回正感恢復,高速更穩定。

具體範例
範例一:Mazda MX-5 ND(加裝12mm Spacer)
- 原廠設定:Camber -1.2°、Toe in 0.05°、Caster 6.0°
- 加裝後建議:
- Camber:-1.8°
- Toe:維持Toe in 0.05°
- Caster:+0.5° → 6.5°
- 效果:彎中外側胎磨耗更均勻,方向盤回正感更自然。
範例二:BMW M140i(加裝15mm Spacer,搭配寬胎)
- 原廠設定:Camber -0.8°、Toe in 0.10°、Caster 7.0°
- 加裝後建議:
- Camber:-1.5°(避免外側爆磨)
- Toe:調整為Toe in 0.05°(直線阻力減少,兼顧穩定)
- Caster:維持7.0°
- 效果:車頭指向性提升,直線穩定度不受影響。

總結:什麼情況需要定位?
- 薄墊片(≤10mm,四輪同厚度):影響有限,可先不做定位,但建議觀察胎磨與手感。
- 中厚墊片(15mm以上)或前後厚度不同:建議做完整四輪定位,避免幾何偏移。
- 搭配避震、寬胎或賽道用途:一定要做定位,並根據用途調整Camber/Toe/Caster。
結語
Spacer改變的不只是外觀,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底盤幾何。小尺寸Spacer可以靠定位調整來修正副作用,但大尺寸Spacer帶來的幾何變化,定位只能補救一部分,卻無法扭轉軸承受力線偏移的結構問題。
因此,如果Spacer只是3–8mm的薄墊,觀察即可;但若是15–20mm以上,就應該進定位機做完整調整,甚至考慮直接換正確ET值的輪框,才是長期最穩妥的方案。
墊片Spacer改裝問題三部曲(可點閱讀):
延伸閱讀
1.Endless CC60煞車太激進?Lotus Emira實測竟然煞出「吸住地面」的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