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親戚小孩來家中暫住,在相處過程中我得到了寶貴的體悟。
有幾個晚上,這位親戚小孩吃完飯後沒有自行將餐具洗好,當我看見髒碗盤就這樣擺到早上,空蕩的流理台就只剩他用過的碗盤,心裡頓時有股衝動,想把髒碗盤擺在他桌上。
不過,我當然沒樣做。因為同時我也想起當我還年少時,我的表現不符期待時我的家人是怎樣對待我的,要不打罵,要不話中帶刺,要不破壞你的東西,要不就是"讓你也嚐嚐那滋味"的報復行為,一點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只會激化對峙。多年後我還發現,原來我被那樣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當我想要一件事如自己所願發展時,我就想要它立刻變成我要的樣子,習慣對別人施加壓力。原來我從來沒在「良好的影響下」成長,我不曉得在耐心相處與「有智慧的言語」下成長的家庭是什麼模樣。
真正的「教育」在狀況發生前就已做好
寫到這裡我更發現,真正的「教育」和打仗一樣遵循著孫子兵法規則,打仗前就要將地形熟悉、糧草、戰術完全準備好才能打勝仗,而真正的教育是「平時就用影響力教導對方」,讓他主動想學習你做事的方法。如果平時有在經營對孩子的影響力,孩子有不適當的舉動也能輕易的讓他明白,如果沒有就很難在當下就讓孩子立刻聽進去。當狀況發生時對方沒馬上符合要求,就用強硬手段來達到目的,更像是一種「鎮壓」而非教育,後續會出現更多消極抵抗。
這裡的「影響力」又是指什麼?
這個「影響力」是我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對方心中地位高不高」。
我知道這聽起來相當刺耳。什麼?我是長輩、我是上級,聽從我的話本就應該,我怎麼可能在他心中地位不高,誰管你地位高不高?

看似桀傲不遜的孩子,怎麼教育他呢?
不過,這個「地位高不高」並不全然是指你賺錢的能力或是長得好不好看,而是平時的為人處事是否有「智慧和策略」,遇到狀況時能不能沉穩處理是「智慧和策略」,能不能精確的表達或是隨便亂講話也是「智慧和策略」,再來才是你的成就有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擔心自己成就不高的長輩和上司,更不應該用強硬手段「鎮壓」晚輩和下屬,前兩個方面特別著墨就會更容易讓別人想主動學習、遵從你,是事半功倍。
當我們這一代還是學生時,我們覺得"草莓族"非常刺耳,當我身為長輩時「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又想脫口而出了,身為長輩時就將身為晚輩的心情拋諸腦後,這種「換個位置就失去耐性」是致命的盲點,要不得。
當我想給沒洗碗的晚輩"一點教訓"時,我卻也體認到我的影響力不夠,選擇讓情緒爛在肚子裡。認清自己"對別人沒那麼重要"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但許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想面對,許多人當了父母、為人師表擺在第一位的依舊是「聽從」,沒意識到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沒注意到自己自卑感作祟,就會做出許多壓迫別人的舉動,不當管教和家暴也就從這裡來的。
那個「急於讓事情變成自己要的樣子」的情緒可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與人相處更是急不得,許多亞洲父母深怕孩子犯錯,便急於把孩子"導向正軌"。但有些好笑的是,他們往往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那就是在削弱自己的影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