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則希臘神話。薛西弗斯(也有翻譯為西西弗斯)是柯林斯的國王,聰明而狡猾,因介入了神明之間的糾紛,且同時得罪了眾神之父宙斯與冥王黑帝斯,因而被懲罰,每天必須把一顆巨石推上山頂。但當他好不容易推到山頂時,石頭又滾落下來。他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件事——無止盡地推,永無終點。
這個故事很尖銳的映射了現代人的困境,我們大半生都活在重複的例行公事:起床、進食、工作、睡覺,再次起床、進食、工作、睡覺……最終,卻無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法國哲學家卡謬曾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他的本意不是鼓吹死亡,而是讓人們反思:如果人生就像薛西弗斯,不管多努力,都無法逃脫輪迴與荒謬,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活下去?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卡謬的答案——即使生命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可以為它創造意義。
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PERMA模型中的第四個元素:「意義感」(Meaning)。之後的連續五集,我們將一起走進這個厚重而深刻的議題,一層一層,嘗試揭開意義感的面貌。
什麼是「意義感」?
在心理學中,「快樂」通常是短期、主觀的愉悅感,如吃到美食、收到禮物、得到稱讚。而「意義」是更深層的,是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的理由,是面對困難仍願意堅持的動力來源,是告訴自己「一切的付出都值得」的內心呼聲。
「快樂」與「意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Tal Ben-Shahar(泰勒·班-夏哈)這位哈佛大學的教授,以講授「正向心理學」課程聞名,曾同時吸引超過800名學生選修,成為哈佛史上最熱門課程之一。他在《更快樂》(Happier)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實用且具啟發性的模型:「幸福的四象限」,以「快樂」與「意義」兩個軸線,區分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 有快樂而無意義:是享樂主義者(The Hedonist)。活在當下、追求享樂,但可能缺乏目標感與意義感。這類歡愉短暫、容易習慣,也容易變化、缺乏持久性。
· 有意義而無快樂:是苦行者(The Rat Racer)。忍受當下,只為成就未來或實現遠大目標。過度延遲享樂,常感壓力與疲憊,一般人很難長久堅持。
· 無意義且無快樂:是虛無主義者(The Nihilist)。既看不到未來、也無法享受當下,常陷入困擾且掙扎,甚至對生命絕望或麻木。
· 有意義且有快樂:是幸福者(The Happy Person)。既享受當下,同時追尋長遠目標,生活充實、滿足,有方向感,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
Ben-Shahar 指出,真正的幸福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當下的快樂與生命的意義感的交集。單靠其中一個維度,難以讓人獲得深層且持續的幸福。
成為自由顧問,同時做一個助人工作者,我承認,這條路一點也不輕鬆,從世俗的角度,也不算是獲取財富或名聲的聰明選擇。發展前期,因求好心切、努力滿足不同客戶的各種期待,有時掙扎,有時無奈。市場競爭激烈,需要與時俱進、求新求變,壓力很大。由於頻繁出差,居無定所,常感疲憊與不安。後來,走入了教練領域,學著聆聽內心的聲音與感受,慢慢懂得聚焦與取捨,抓大放小;學習向人求助、尋找支持;開始安排閉關靜心、全家旅行、參與公益,讓自己保持能量。因為這些調整,前行道路變得愈發清晰,能夠累積優勢、更好的創造價值。當下感到滿足、喜悅,感覺一切付出值得,也讓我保有熱情,懷抱動力,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願意一直走下去….
你呢?你的「為什麼」是什麼?什麼會讓你願意即使再辛苦也不放棄呢?
為什麼意義感對我們這麼重要?
從幸福的四象限中的得到啟發,我們不只在意「開不開心」,也會關注「值不值得」。「意義感」是決定「值不值得」的關鍵。「意義感」為什麼很重要?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待:
首先,意義感讓人堅持不懈。 奧地利心理學家Victor Frankl曾說:「人類最大的動力,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他在納粹集中營中失去親人,飽受折磨,經歷極端苦難。Frankl觀察,不是最強壯的人能存活下來,而是那些心中明白『為何而活』的人。尼采有句名言:「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面對工作壓力、關係緊張、生命低谷時,心中有沒有什麼相信,能讓你在困境中繼續走下去?那就是意義的力量。
一位照顧失智母親多年,依然不離不棄的兒子,他說:「雖然疲累、無奈,但我知道,這是我該做的事。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母親過去為年幼的我所做的,這是報恩。」
一位面對夥伴分家、行業無序競爭、公司陷入困境,卻依然堅持不懈的老闆,他說:「雖然眼下艱難、好像看不到出路,但工廠數百個員工與背後的家庭,陪我一起走過十多年,此刻,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我相信一定有機會,也一定有辦法」。
以上兩位都是我認識的人,他們都仍在前行,話語中流露的那分堅定,就是意義。
其次,意義感讓相同變得不同。我們都熟悉非洲賣鞋的案例,你看待那是一次無望的掙扎,還是一個偌大的機會,將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態度與行為。沒有出差的日子,我早起準備早餐、接送孩子、一起分擔家務、晚上輔導功課,乍看平凡的瑣事,心中認同的是:「我想分攤太太的壓力,讓她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實踐理想;我想讓孩子在青少年階段,在健康有愛的氛圍下成長;我想要學習如何無所求的付出,卻不以為苦,讓自己的內在空間可以擴大」,這是意義感的轉化。我必須坦承,在起初的我,也不是這樣想的,有時感覺是消耗、不滿、壓抑。賦予意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會有一個過程,我自己也走了這些年,後面的幾集會再分享其中的方法與體驗。
賦予意義,讓你做同樣的事,有著不一樣的感受,也會散發不一樣的能量。
最後,意義感帶來內在穩定的幸福。快樂或歡愉,常隨著外在條件而變化,如收入高或低、他人態度熱或冷。意義感則來自個人選擇的價值與使命感。它像深埋地下的水脈,即使天氣酷熱、地表乾旱,仍默默滋養你的心田。人之所以焦慮、空虛,往往是因為「所做的事」與「所追求的價值」不一致,甚至分裂。反之,當兩者相互整合,內心自然穩定、踏實、有方向感。
我認識一位客戶的高階資訊主管,離開體面的工作與高薪,轉換跑道成為一位基層社工師。先前與之後分別看到的他,熱情與能量截然不同。即使收入有天壤之別,卻因幫助弱勢而感到無比充實。意義感,讓人即使身處無常的世界,仍保有「穩定的內在坐標」。研究也指出,擁有高意義感的人,更能抵抗壓力、情緒更穩定、對未來更加樂觀。
你呢?回憶過往,曾做過「很辛苦卻很值得」的一件事是什麼?背後的意義呢?
意義感從哪裡來?
哲學家發現,所有生物,只有人類會自問活著的意義,這既是我們的苦惱,也是我們的幸運。Victor Frankl在他的經典著作《活出意義來》(英語: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指出,意義的來源有三:
1 透過創造或成就(By creating a work or doing a deed):我們從自己的創做與行動中體驗意義。也許是創作一段樂曲或詩句、設計一個企劃或作品、組立一個家庭或團隊、推動一次變革或重組——不論大小,都是「為生命留下痕跡」且「不可複製」的歷程。
身處當下這個壓力與脆弱成為常態的世界,彷彿幸福越來越難靠近。當初的起心動念,只希望用聲音陪伴每個想找回內在力量、活出自己的人。在開通了Podcast後,我寫稿、錄音、上線,回覆聽眾留言,比我想的更挑戰,也花了不少時間。不管聆聽的人數或多或少,如果有人能從中受益,那世界就多了一個擁有幸福並能傳播幸福的人,因此,我覺得深有意義而滿足。
2 透過經驗或關係(By experiencing something or encountering someone):我們與他人、與自然、與美的連結中感受到意義。一次溫暖的擁抱、一場交心的深談、一段意外的旅行、一場震撼的演出,讓我們感受到「我存在著,並與世界有著深深連結」。
3 透過面對苦難的態度(By the attitude we take toward unavoidable suffering):如同上面的例子,親人患病或事業受挫,生命中的困境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態度面對。即使面對失敗、疾病、別離,若我們選擇以堅定、溫柔、覺知的態度活著,那背後一定有著深刻意義做為基石。
如何在生命中活出意義?
你現在正處於迷霧中嗎?或是覺得「雖然活著,心中卻感到麻木」?也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發掘意義感:
第一,找出你在乎的事:意義的起點,是「我重視什麼」。最關心什麼議題?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從關注的事物開始,也許在實踐中,會找到一條屬於你的道路。我們會在下一集,分享如何發掘內在價值觀,藉此來看清我們所重視的是什麼。
第二,把每件事連接回「更大的目標」:做家事不只是為了去除灰塵,而是在打造一個舒適的家;上班不只是拿一份薪水,而是在發揮專長與追求成長;陪孩子玩耍,不只是付出時間,也在重溫兒時的記憶、找回童心的歷程。練習把發生的每件事連接回「為什麼」,意義感就會慢慢浮現。
第三,活成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溫暖慈愛、值得信任的父親、勇於冒險、開創不凡的創業家、自由揮灑、創意無限的設計師、還是陪伴他人、追尋理想的教練?每天的選擇,都讓你離心中的理想樣貌更近或更遠。意義,不是等來的,而是活出來的。而我們在第25集延續這個主題,嘗試描繪人生使命,找出指引前行的那盞心燈。
結尾:意義,是幸福的靈魂
今天,從薛西弗斯的神話開始,走進「意義感」這個內在世界。我們分享了:
✔️ 什麼是意義感?意義與快樂的關係,以及從幸福的四象限所引出的人生態度
✔️ 意義感對人生的重要性,它是讓我們感到「這一切值得」的核心力量
✔️ Victor Frankl所提供意義感的三個來源:創造、體驗與態度的選擇
✔️最後,分享了三個發掘意義感的行動方向
🎯 本週實踐行動:
📌 本週找個沒這麼匆忙的早上,起床後,問自己:「我今天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嘗試回答看看,也許可以記錄下來,不需要找到完美的回答。然後,嘗試在一天中活出那個模樣。
📌 本週找一個比較自在舒緩的晚上,入睡前,回憶今天所做的幾件事情,問自己:「我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什麼?」,例如:今天主講了一場產品簡報,是為了吸引新客戶。吸引新客戶,是為了幫助公司開拓市場。幫助公司開拓市場,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與成就感…一路探詢下去,也許你會愈發清晰
當我們活出自己的意義,幸福感會更深刻、內心會更安穩。也許現在的你,正處於一片迷霧森林,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重量。但請相信——意義不在遠方的天際,其實蘊含在你每日的選擇裡。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節目,歡迎分享給所在意的人,讓更多人活得有方向、有價值、有溫度。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