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個話題,說的是「西方女生眼中的亞洲男生吸引力排名」。看完我愣了一下,差點把手裡的仙台味噌湯灑到桌布上。因為這個排名實在太真實了,真實得有點讓人心疼。
根據那份「民間調查」:
- 在西方女生眼裡,第一名是韓國男生——“韓劇男主走進了現實”;
- 第二名是日本男生——“要麼超酷,要麼超宅”;
- 第三名是中國男生——“有錢但不夠酷”。
- 第一名還是韓國男生——“歐巴統治一切”;
- 第二名變成了中國男生——“經濟實力就是硬道理”;
- 第三名是日本男生——“動漫加分,但歷史減分”。
作為一個生活在仙台的中年男人,看到這樣的「排行榜」,我心裡的第一個反應是:哎呀,難怪現在連我太太偶爾追劇的時候,看到韓劇裡的小鮮肉,也會忍不住冒出一句——「要是你年輕時長這樣就好了。」
雖然她總是笑著開玩笑,但我心裡還是會想:我們這些普通男人,到底輸在哪裡?
韓國男生:會包裝就是王道
我承認,韓國男生在這方面真的贏麻了。從護膚、化妝到健身,整套流程一點不馬虎。你去首爾走一圈,感覺每個男生都像是韓劇裡走出來的「歐巴」,皮膚白淨,髮型立體,笑容有點小心機。
BTS這樣的偶像更是把「亞洲男人也可以性感」的概念輸出到全世界。哪怕現實裡的韓國社會大男子主義依然很嚴重,但人家會營銷啊,會包裝啊,能把短板藏起來,把長處放大到極致。
就像我女兒說的:「爸爸,韓國哥哥就像偶像劇,現實生活再怎麼普通,看上去也會閃閃發光。」
我當時沉默了,因為她說的就是實話。
日本男生:極端的兩面
作為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我觀察日本男生已經十幾年了。的確,這裡的男性分化很嚴重。
一邊是西裝筆挺的精英上班族,早上六點出門,晚上十一點回來,總是滿臉嚴肅,散發著「請不要跟我搭話」的氣場。另一邊是抱著動漫手辦、週末蹲在秋葉原的宅男。這兩種形象幾乎佔據了外國人對日本男人的所有印象。
我太太曾經說過一句話:「日本男人,要嘛讓人敬畏,要嘛讓人同情,就是很難讓人心動。」我覺得這句話挺精準的。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日本的AV產業,竟然反過來替日本男人貼上了一堆奇怪的標籤。很多外國女生以為日本男人都有某些「特殊愛好」,其實大部分日本男人跟普通人一樣正常,只是被文化產品「帶壞了名聲」。
中國男生:有錢,但不浪漫
再說中國男生。排名裡,他們總是被貼上一個標籤:有錢,但不夠酷。
這個評價雖然刺耳,但我得承認有幾分道理。中國這些年崛起很快,經濟實力雄厚,很多留學生或者新移民的確手頭寬裕。但問題是,光有錢還不夠。
在國際交友市場上,會調情、懂浪漫、能讓女生心動,比錢重要得多。西方女生口中的“Chinese boyfriend material”意思就是:會做飯、會修電腦、會賺錢,但不懂幽默,不會氛圍感,也不太會浪漫。結果就變成——媽媽喜歡,閨蜜覺得無聊。
這句話聽得我直皺眉,因為我自己好像也在這個範疇裡。
Tinder上的扎心數據
最扎心的一點是:據說在Tinder上,韓國男生的匹配率是中國男生的三倍。
這不是基因的問題,而是韓流給他們加了一層「美化濾鏡」。當全世界的女生腦海裡浮現「亞洲男生」這四個字的時候,首先跳出來的臉孔,很可能是一個皮膚光滑、髮型完美的韓劇歐巴,而不是一個戴著黑框眼鏡、埋頭寫代碼的普通小伙子。
這就是文化輸出的力量。
那我們該怎麼辦?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中國男生、日本男生要怎麼翻盤?
- 中國男生:要麼學韓國路線,開始護膚健身學穿搭;要麼等中國文化輸出真正崛起,靠影視劇、音樂、時尚來改變形象。光靠「經濟實力」這個牌,短期內很難逆襲。
- 日本男生:要走出宅男標籤,讓更多人看到「溫柔又可靠」的一面,而不是被二次元和AV形象綁架。
- 韓國男生:他們只要保持現狀,就能繼續在國際市場上暢行無阻。
我的小市民結論
其實,說到底,這些排名都只是「看上去的印象」,未必反映真實的個體差異。
就像我每天在仙台的生活:早上給三個孩子做便當,中午去超市搶特價魚肉,晚上幫老婆洗碗拖地。你說我哪裡像「韓劇男主」?我更像「家庭便利店老闆」吧。
但生活的魅力就在這裡。再帥的韓劇歐巴,也未必能陪你熬過孩子發燒的一夜;再浪漫的動漫男主,也不一定會在冬天幫你清雪。普通男人的魅力,也許就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出現。
結尾:聊聊你的看法
寫到這裡,我忽然覺得——這個「亞洲男生國際吸引力排名」其實挺好玩的,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眼裡的差異,也讓我們反思:形象包裝,真的比實力重要嗎?
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 你身邊的中國男生、日本男生、韓國男生,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 你覺得「文化輸出」真的能改變一個群體的魅力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也別忘了點個讚、關注一下。你們的互動,就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金子良太郎
仙台的一個普通中年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