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以2010為起點的十年間,金屬場景有一個真正跨越界線、改寫樂迷聆聽習慣的樂團,那麼來自舊金山的 Deafheaven 無疑是其中的代表。2013 年的《 Sunbather 》以夢幻般的粉紅封面與黑金屬嘶吼形成強烈反差,讓「blackgaze」(黑金屬與瞪鞋的混融風格)進入更廣泛的大眾語境,他們在極端暴烈和內斂抒情間游動,形成矛盾獨特的美學姿態。
然而2021 年的《 Infinite Granite 》是樂團生涯重大的分水嶺,幾乎完全捨棄了黑金屬的嘶吼,以接近英式搖滾與夢幻流行的旋律為主,雖贏得部分新聽眾,但也讓一部分老樂迷感到失落。時隔三年他們帶來了第六張錄音室專輯 《 Lonely People with Power 》,不僅找回了早期作品的嘶吼爆裂,也延伸旋律與結構上的探索。

【錄製背景】

與前作相同,《 Lonely People with Power 》再度由製作人 Justin Meldal-Johnsen 掌舵,曾合作的對象橫跨 Beck、M83 到 Paramore,這樣的背景使他能同時掌握氛圍搖滾的層次感與金屬樂的厚重能量。錄音地點則選在洛杉磯的 EastWest Studios ,此外專輯還邀請了兩位特別嘉賓:電子雙人組 Boy Harsher 的 Jae Matthews,以及 Interpol 的 Paul Banks,也象徵樂團一直以來的跨界美學,將不同音樂場景拉進同一個維度。
【專輯名稱與概念】
《 Lonely People with Power 》這個標題來自主唱 George Clarke 的社會觀察:那些握有權力的人,往往最缺乏社群與真實連結。他們透過短暫而表面的影響力,來填補內在的空洞,以及父親、叔輩或老師的狹隘觀點如何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這種「孤獨」與「權力」的結合,既是社會批判,也是一種個人經驗的折射。
Clarke 也承認,這張專輯涉及了戒除成癮的主題,因此收錄了 12 首歌曲,對應於戒癮者依靠的十二步驟,今年戒酒滿七週年的他說道:「有趣的是,這是你對專輯的理解,而那也是我自己的理解,這張專輯的核心是『復原』,其中談到酗酒與憂鬱症的遺傳性,甚至也頻繁提到自殺,但我們談的更多是一種內在緩慢的自毀過程。」
【 歌曲介紹 】
由吉他手 Kerry McCoy 創作的〈 Incidental 〉三部曲貫穿全專輯,像縫合片段,或著說是插曲,宛如儀式的開場與過渡,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格,為專輯不同段落的氛圍鋪陳,第一部分營造出厚重氛圍,不僅是前導,更像是一道幕布,讓聽眾進入樂團精心創造的世界。
氛圍一路推進到〈 Doberman 〉,突如其來的巨大力量宛如鐵球肆意破壞,熟悉的黑腔嘶吼迅速重回樂迷的耳裡,雖然並未回到前作那種更為纖細的氛圍,但當雙踏鼓的爆裂節拍襲來,吉他開始堆疊旋律,並融入了招牌的漸強和過渡橋段,歌詞靈感來自傅柯《監視與懲罰》,以「鏡像牢籠」探討自我神話化與權力機制,直擊專輯核心概念。最後,全曲直衝向終點,萬千旋律將人徹底吞沒,壯麗至極。
〈 Magnolia 〉源於 2023 年巡演的試音,即興而生,卻成為全專輯最具私人情感的篇章。Clarke 以叔叔的葬禮為靈感描繪家族記憶。木蘭花,作為美國南方的象徵性植物,被轉化為失落與血脈連結的隱喻。音樂上旋律依然緩緩推進,逐步堆疊情緒直至爆發,專輯也開始深入探討較為內在隱匿的歌詞。
〈 The Garden Route 〉則回顧《 Infinite Granite 》所帶來的影響:實驗性的迂迴最終孕育了新的方向,很多人認為前作是多餘的繞路,但對於樂團來說則是非常重要的轉折,讓團員在創作中能更有效地精煉創作方式,刪掉多餘的東西,學會處理過渡段落,不再顯得公式化;〈 Heathen 〉延續對清醒與麻木的對比描寫,與前兩首歌曲形成互文,音樂層面更接近傳統黑金屬,卻在細節處加入神來一筆的旋律,宛如短暫的清醒閃光。
〈 Amethyst 〉以紫水晶象徵清醒、守護以及精神力量,與 Clarke 的戒酒經歷密切呼應,開頭以近乎朗誦的方式娓娓道來,接著撕心裂肺地嘶吼,吉他聲浪在他周圍不斷旋轉。歌曲結構在平靜與暴烈之間遊走,最終化為龐大的聲牆,音樂張力極為巨大。
之後專輯走向更實驗性的領域,〈 Incidental II 〉由 Jae Matthews 創作歌詞並獻聲,暗潮美學與 Deafheaven 的黑金屬聲景意外契合,拓展了專輯的音色邊界,帶來一種既冷峻又性感的氛圍,憤怒的合成器低鳴,聽來滿是傷痕,當音樂褪去,只剩輕撥的吉他聲時,反而更讓人感受到潛伏的危險,隨後魔鬼般的低吼與惡毒的吉他噴湧而出,〈 Revelator 〉瘋狂的吉他即興與無情的爆裂節奏,讓這首歌成為樂團生涯最兇狠的作品之一,旋律似乎完全被拋到一邊,當節奏稍稍放慢時,吉他如同煙火般在黑暗天空中墜落,一度回到近乎寂靜的狀態,卻又再度被嘶吼打破,以極度暴力的演奏摧毀整首歌曲,也讓專輯在中段進入高潮。
當你以為樂團已亮出所有底牌時,他們卻用〈 Body Behavior 〉重新洗牌,深受 krautrock 影響,律動冷靜卻持續推進,Clarke 的唱腔更為直白,滿是憤怒狂暴,為專輯增添了更上一層的複雜度與變化,他也表示中段突然的旋律轉折讓人或多或少的想起 Radiohead /《In Rainbows》之結構感。
〈 Incidental III(feat. Paul Banks)〉是專輯中最具目的性的前導,這段過渡直接銜接至最後的〈 Winona 〉,Interpol 主唱 Paul Banks 受邀朗誦口白,提供了多個版本的聲音素材,最後成為專輯收尾的重要鋪陳,接著〈 Winona 〉天國般狂喜的吉他浪潮與鼓聲響起,帶來一股欣快感,將華美的旋律與殘暴的黑金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歌曲名稱來自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同名小鎮 Winona,與 Clarke 的家族記憶緊密相連,雖然歌詞沒有直接描述小鎮,卻將其作為符號,承載歷史、血緣與孤獨感。
〈 The Marvelous Orange Tree 〉結尾「樹」的意象,與城市的混亂相對照,橘樹象徵自然的安靜與重生,最後一曲既是平靜的結束,也是希望的暗示,彷彿在廢墟中看見生命重新萌芽,以美麗的吉他開場,閃爍而充滿靈性,隨後Daniel 投下雷鳴般的鼓擊,Kerry 與 Shiv Mehra 則用壯麗的音色展開角力。人聲在段落中短暫以清腔現身,隨著最後的吉他浪潮與嘶吼淡去,Deafheaven 生涯最完美的作品也即刻誕生。

我聽過許多受 Deafheaven 影響的樂團,但這張專輯徹底讓所有後進望塵莫及。無論是複雜度、動態轉折、歌曲無窮的可能性,全部都以驚人的技巧和創意完成。從過往專輯中吸取最佳元素,再加入創新的變化,毫無疑問創造了一張當代傑作,既來自對內在的誠實凝視,也來自於整個樂團對聲音邊界的再次擴張,不斷提醒著我們:美麗依然往往存在於矛盾與裂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