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去仁愛路的青年局,和輔導老師聊了關於創業的議題。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卻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清自己長久以來的盲點。

青年局是台北市政府提供給青年的單位,包含了就業與創業的輔助資源。當年我還和同事去過這裡,參加室內攀岩活動,才知道這個地方。這次會再踏進來,是因為 8 月 1 號我去參加 World AI Vision Exhibition 展覽,攤位的人提到這個服務,於是我報名了創業諮詢。沒想到一週後真的收到通知,還提供三個時段,於是我選了最早的時間,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一些答案。
結果老師很快就直指問題核心:你想用「財富自由」這個主題吸引讀者,甚至希望有收入,但目前文章並沒有真正打中讀者的痛點,這不是平台或演算法的問題,而是內容本身缺乏深度與亮點。
這句話像一記當頭棒喝。因為我一直以為,只要多曝光、多發文,甚至跨平台經營,就能逐漸打開知名度。但事實是,如果內容不被喜歡,再怎麼努力經營都是徒勞。
老師也提醒我,當初失業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我沒看清上層的思維。雖然我可以反駁「我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但換個角度看,上層自然也不會希望我留在公司。這讓我意識到:不只是能力要匹配,價值觀與市場的需求也得相通。只從自我觀點去觀察,很難檢視出真正的問題。
網路化的時代已經十多年了,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分享想法。如果只是抒發心情,寫什麼都可以。但如果想把文章變成數位商品,甚至發展成事業,那就必須貼近市場,理解讀者的需求,解決他們的痛點,否則無法形成價值。
雖然這次談話沒有直接幫我找到方向,但卻幫我看見了自己的盲點。沒有方向,不代表沒有做法。接下來,我會專注於分享更多具體的知識與經驗,把細節補充完整,把內容打磨深刻,讓這個沙龍重新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