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一、焦慮,並不是資訊時代的副產品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覺得焦慮似乎無處不在。有人說,這是資訊太多的副作用;有人說,這是生活節奏太快的結果。但真正的原因,或許比資訊量更深:焦慮的核心,其實是「比較」。
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4 年提出了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簡單說,人類天生會透過和他人比較,來判斷自己在哪個位置。遠古時代,這可能幫助我們生存:誰打到獵物、誰得到族群認可,都是生死攸關的信息。但到了現代,資訊量翻了無數倍,這種比較機制卻被過度放大。以退休練習生的生活為例,我常常在公園散步時,看著別人悠閒地跑步、拉筋、喝咖啡,我的腦子裡會不自覺出現「他們比我健康、比我快樂」的念頭。這種想法不是因為他們做得多好,而是因為我拿自己的生活和他們展示的片段做了比較。
社會比較理論告訴我們,這種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會刺激動力,但也可能帶來失落與焦慮。另一方面,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或許能讓人短暫自我安慰,但長期依靠「比別人慘」來維持自尊,其實是一種心理負擔。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生活背景音」,隨時響起,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每一次滑手機、每一次刷社群,都可能觸發比較的開關。
二、資訊加速了比較,卻沒有增加快樂
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不僅和鄰居比,更和全世界的人比。每天刷手機,你會看到:
- 朋友升職 → 你還在原地- 同學孩子考上名校 → 你孩子只是平凡上學- 網紅在馬爾地夫喝椰子水 → 你在公司喝三合一咖啡
這些表面的光鮮亮麗,很容易讓人產生 「我是不是不夠好?」 的自我懷疑。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的向上比較會引發焦慮、低落甚至抑鬱。而向下比較雖然短期提升自我感覺,但也會伴隨不安,因為沒有人希望一輩子靠別人的不幸來維持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我觀察到不少人陷入這種陷阱:看到同事換新車,就覺得自己落後;看到朋友環遊世界,就覺得自己不自由;看到鄰居孩子考上名校,就覺得自己教育失敗。這種比較不斷疊加,焦慮感自然越來越高。
甚至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心理滿意度會下降,焦慮水平會升高。這並不是社群媒體本身不好,而是它放大了人類天生的比較心理。每一個滑動的動作,都像是把焦慮加了一層濾鏡。
三、人生導師、網紅,無心卻製造更多焦慮
許多人尋求生活建議,追蹤人生導師或生活網紅,想找到快樂的「秘訣」。然而,這些建議往往隱含一種標準答案:早起、高效、冥想、環遊世界、健身、斷捨離……好像不做這些,就算不上「成功人生」。
- 你要早起 → 沒早起的人,焦慮
- 你要冥想 → 打開冥想 app 卻還是想工作,焦慮
- 你要環遊世界 → 沒錢沒假期的人,焦慮
- 你要投資 → 不懂股市的人,焦慮
退休練習生看得多了,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無心的社會比較。網紅展示的是他們精心挑選的片段,而觀眾自動把自己的生活與這些片段比較,焦慮自然生成。「快樂的教學」,反而製造了更多不快樂」。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有對應:媒體展示的生活標準會成為「社會標準」(social norm),人們在無形中追趕這個標準,即便不適合自己,也會感到焦慮。
四、與其比較,不如感受
面對無處不在的比較,我們有沒有辦法減少焦慮呢?答案是:把焦點從比較轉向感受。
- 今天能比昨天多走一千步,就是進步。
- 今天能按自己的步調生活,而不受外界催促,就是自由。
- 今天能享受一杯咖啡、一個微笑,就是小確幸。
心理學建議的正念練習(Mindfulness)和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都是基於這個原理: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放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而不是別人的生活片段。
退休練習生常常自嘲:有人在追求環遊世界,我在家種盆栽;有人在忙著健身房,我在公園散步。表面看起來很普通,但當我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每一個小動作都是幸福的累積。
事實上,很多人焦慮是因為把「別人的展示」當成「生活標準」,而忽略了自己日常生活裡微小的喜悅。感受當下,比追趕別人的標準,更能帶來心理平靜。
五、結語:焦慮,是一種現代奢侈病
焦慮不會完全消失,它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資訊時代的副產品。但我們可以控制的是焦慮產生的方式:降低「比較」的權重,增加「感受」的比重。
下一次刷手機時,看到別人的光鮮亮麗,不妨提醒自己:
🌱 那是別人的人生片段,不是人生全貌
🌱 你的日子,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退休練習生最後想說:真正的奢侈不是買名牌、環遊世界,而是 「能夠不比較,安靜過自己的日子」。活得比昨天平靜,就是一種勝利。
這個世界永遠有人過得比你好,也有人過得比你差。選擇把焦點放在自己能感受到的幸福上,焦慮自然會慢慢退去,生活也會變得更清爽、更自在。
💡 生活智慧:
- 停止無意義的比較- 感受當下的微小幸福- 慢下來,呼吸,享受屬於自己的節奏
這就是退休練習生給每個焦慮的你的小提醒:比較會放大焦慮,感受會放大幸福。每天小小地練習,就能慢慢讓焦慮變得不那麼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