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散場…
坐在辦公室裡,窗外天色突然昏暗,響起了陣陣悶雷。不一會兒,大雨滂沱落下,風雨雷電交織。就在這樣的午後,我腦中不由自主地都會想起,那齣搬演了35年的《陳三五娘》歌仔戲還在演嗎?是的,就是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歌裡唱到的那一齣。
那是一首1990年的歌曲,卻也是我心中永遠不肯散場的一齣戲。
我心中的最佳專輯之一
1990年代的台灣流行樂壇,正值蓬勃時期。唱片公司瘋狂推新人,排行榜日夜更迭,從校園民歌走到搖滾、偶像團體,聲音五花八門。然而,在這樣的商業氛圍中,「新台語歌運動」也冒出芽來。這場運動不是口號式的浪潮,而是一種文化召喚。它試圖在流行歌曲的格式裡,重新尋回屬於台灣語言與土地的音樂質感。它問我們一個問題:「你還記得台語的味道嗎?」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專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誕生。這張專輯沒有高調的吶喊,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姿態,卻用「仿舊」的旋律,輕輕喚起一代人心底被遺忘的聲音。
(歌詞的國語翻譯)
天色漸漸暗下來 黑雲你是打那來
這個夏天的下午 突然落下一陣毛毛雨
踏著靜靜的街路 雨怎麼變得這麼粗
雨水打在布棚上 看戲的阿伯都跑光
下午的陳三五娘
看戲的人沒半個 看戲的人沒半個
鑼鼓聲 聲聲慶團圓
台下沒一聲好 台上全是雨
要理解「下午的一齣戲」的底色,必須回到陳明章的童年。或者是我的童年。
陳明章出生在北投,成長於市場與戲棚相伴的環境。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幾乎天天都能看到;戲棚邊的鼓點、嗩吶、鑼聲,是他耳朵裡最初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母親常哼唱的老台語歌,帶著特殊的腔調和虛字,那是無法從樂譜中學會的,只能透過口耳相傳、身體去記憶。
這些聲音,成為他創作中最深的泉源,也是我自己的成長經驗。於是當我聽到陳明章的創作,不只聽見旋律,而是聽見一整個世代的生命歷程。這也是為什麼,「下午的一齣戲」的專輯或是歌曲,能夠讓人覺得不只是歌,而是一段被封存的集體回憶。
那個還在雨中搬演的戲班
「下午的一齣戲」的故事,網路上很容易就查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某個午後,陳明章與作詞者陳明瑜冒著雨,騎車經過汐止,偶然看見街頭野台戲棚上正演出《陳三五娘》。台上熱鬧,台下卻空無一人。在那個電子花車、鋼管秀風行的年代,傳統戲曲的觀眾日漸凋零。「台下沒有一聲好,台上都是雨。」這句詞像是對整個世代的嘆息。台上戲班的堅持與孤單,與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冷漠,交錯成一種無奈。這首歌,不只是對一場雨的描繪,而是一幅時代的隱喻。
負責編曲的林暐哲與李欣芸,除了陳明章的吉他伴奏,加入鋼琴與弦樂,讓歌曲在懷舊中多了一絲現代感。那一顆顆清亮的鋼琴聲,像雨滴敲在戲棚上,也像輕輕滴進聽者的心裡,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已經多久沒停下來,看一齣野台戲了?
這不是模仿舊,而是讓舊聲音在新時代裡重生。這樣的處理方式,正是「新台語歌運動」最動人的地方:它既是傳承,也是再生。

你記得的,是那場雨?還是那首歌?
1999年,來自香港的周華健,用著不標準的台語,在專輯《現在》裡,選擇翻唱「下午的一齣戲」。多年來,我始終不明白他為何要唱這首歌;或許是因為,他也感受到其中跨越語言的時代哀愁。

2013年,江蕙在《遠走高飛》專輯中翻唱了這首歌。我不可能說江蕙唱歌技不如人,但是這首「下午的一齣戲」,真的只有陳明章版…直到2025年八月,我在小巨蛋聽江蕙的《無。有》演唱會。一盞聚光燈打在她身上,倪方來大師的吉他聲慢慢流淌,那一刻,這首歌不再是懷舊,而是一種直擊心底的文化之痛。在現場,我落下淚來,因為我聽見的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懷念,也是一個世代謝幕的聲音。
那些堅持唱畢的戲碼
「下午的一齣戲」不是一首年代的某一首歌,它比較像是問一個問句。問我們自己,問我們這個城市,問成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
你還記得那個曾經歌仔戲、布袋戲、廟埕熱鬧聲不絕的午後?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告別這些演了一百多年、但沒等到觀眾謝幕的戲碼?
算算,「下午的一齣戲」這首歌誕生至今三十五年,連創作者的故事也漸漸走向淡出。這不是一首很有年代的歌,而是一齣寫在雨裡的戲,關於台灣人的故事…它提醒我們:每個人心裡,都還有一個戲棚,在午後的雨中,等不到謝幕的堅持。
台下沒有一聲好,台上卻全都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