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傳記的眼光閱讀鍾肇政的《望春風》,不免會對篇幅嚴重失衡感到失望。不過,當我讀到鍾老的〈後記〉的最後一句話,卻若有所悟,體會到鍾老的用心良苦。
記得我唸國中時的音樂課本裡有一首歌,我至今不太理解讓國中生學這首歌的用意是什麼,畢竟歌詞中反映的社會風氣和女子內心的哀怨愁思,不是我們所能體會的--這首歌正是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
《望春風》算是我第一首會唱完整的台語民謠吧,從此鄧雨賢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也不再陌生。除了《望春風》,像是《雨夜花》、《月夜愁》……等曲子,也是媽媽時常哼起或是歌手時常翻唱的,我對它們的旋律自然熟到不能再熟。不過,在我青春歲月的九○年代,流行的是劉德華、張學友、任賢齊、張震嶽、伍佰等,當然對於那些老歌是不屑一聽。
今年三月,我和老婆到台南一遊,行程中,我們造訪了林百貨。在日治風華再現的復古文創百貨中,迴蕩於各樓層大廳中的樂曲是耳熟能詳的《望春風》--不知道是它以現代演奏曲的方式重新詮釋的緣故,還是我年紀大了、心境變了,我一聽竟愛上了。
逛到頂樓的商品部,我終於忍不住,向店員探聽,這才知道,這是由配樂大師范宗沛重新改編鄧雨賢的經典曲子,一旁就有販售CD--從那天起,鄧雨賢的歌曲成為我駕車時的背景音樂。
不久,我在舊書攤無意間翻到鍾肇政改編自鄧雨賢事蹟的小說《望春風》,便隨手購入,直到幾天前讀完。
《望春風》是鍾老的朋友蔡德音鼓勵他動筆寫的。鍾老是龍潭人,當他得知鄧雨賢也是龍潭出身的老鄉時,頓時燃起了創作興致。經過多方搜求材料,並且訪問鄧雨賢的夫人和兩位兒子後,根據這些史料寫成這部小說。
不得不說,我最初把它當成鄧雨賢的傳記來讀,以為鍾老會將敘述重心集中在鄧雨賢作曲事業最輝煌的階段--也就是創作「四月望雨」(《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首曲子的合稱)時的人生遭遇與心路歷程--沒想到,打從鄧雨賢出生的1906年,到他創作顛峰的1933年,乃至於1940年決定避居竹東,任教於芎林公學校--這之間三十四年的事,鍾老只用六章便交待完畢;而自鄧雨賢任教芎林,到1944病逝--這段沒有重要代表作產出的最後四年,鍾老竟寫了十七章,佔整部小說的四分之三!
以讀傳記的眼光閱讀《望春風》,不免會對篇幅嚴重失衡感到失望。不過,當我讀到鍾老的〈後記〉的最後一句話,卻若有所悟。他說:
本書雖然以我所探聽到的鄧雨賢先生生前事蹟為主而加以構成,但一些情節、人物卻是虛構的。因此,這不是鄧氏的傳記,只不過是小說《望春風》而已。
的確,《望春風》是小說,不是傳記。明白了這一點,我再快速翻閱後面的十七章,我意識到鍾老將重心擺在主角鄧雨賢和虛構角色葉氏純妹老師之間若有似無的曖昧情懷,其實別有用意。
純妹是新進的年輕老師,比雨賢小了十多歲,由於她的音樂天賦得到前輩雨賢的關注,兩人因而時常相約練琴。不知不覺,日久生情,雙方好幾次差一點表露出來……
春天花 正清香 雙人心頭齊震動 有話想要對你講 不知通也不通
(《四季紅》詞)
但情投意合的兩人礙於雨賢有婦之夫的身分,雖然知道彼此心意,卻無法明白表達。已屆適婚年齡的純妹,藉故推掉其他門當戶對的姻緣,只因心有所屬,明知不可能,但也無法再愛另一人……
想要郎君作尪婿 意愛在心裡 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忽聽外口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月老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望春風》詞)
原本個性開朗的純妹,卡在情關而鬱鬱寡歡,開始深信宿命,不再燃起青春年華該有的憧憬和希望……
敢是註定 無緣份 所愛的伊 因何乎阮 放抹離
(《月夜愁》詞)
純妹最終迫於父母的要求,勉強同意嫁給竹東大戶人家的兒子。無奈造化弄人,婚禮當天,禮車遭到空襲,純妹當場被炸死,香消玉殞……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夜花》詞)
純妹的境遇,說穿了,「四月望雨」的歌詞已訴盡。在我看來:
鍾老是用這十七章,把歌曲的意境具象化,讓讀者藉由故事貼近鄧雨賢,且讀且吟詠,進一步昇華歌曲的藝術境界。
體會這一層深意以後,再聽「四月望雨」--
一齣小說家和音樂家共同創作的音樂劇在腦海裡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