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人問我:「你發了一篇跟繁體字有關的文章,是不是因為你很喜歡繁體字呀?」
我會說,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那樣,我確實很喜歡一些字──像是「愛」、「靈」、「藝」這些看起來有情感、有魂的字。但偏偏這幾個字在簡體化後,變成了「爱」、「灵」、「艺」,少了幾筆,也彷彿少了那股韻味。
坦白說,我對繁體字是又愛又恨。學生時期被罰寫時,第一眼一定是掃描有沒有那種筆劃超多的字。像是「體」、「變」、「繁」、「壽」、「優」這類,寫到虎口會痛,真的是恨得牙癢癢。但即使如此,長大後回頭看,這些筆劃堆疊出來的字,才有著我們這塊土地的氣韻與靈魂。
繁體字,對我來說,就是台灣的根。
當字型被簡化,它不會像人類瘦身成功變漂亮,反而是失去了原來的形狀與意涵。有些字一旦失去了心(如「愛」去掉了「心」),那還能叫愛嗎?
現在 AI 越來越普及,不少人會說:「繁體字沒有消失啊,還是可以用嘛。」
但實際用繪圖工具時你就會發現──英文可以畫,日文也能畫,連簡體字都畫得漂漂亮亮,但唯獨繁體字總是東漏西缺、支援不全。
這意味著什麼?
在 AI 的語料資料庫與演算法裡,繁體字只是次要語種。
如果有一天,AI 在世界的普及率達到 90%、甚至 100%,而它仍然將繁體字視為「次級語言」,那麼繁體字會不會就此被淡出視野? 會不會有那麼一天,它成了像甲骨文一樣的存在,只掌握在少數語言學家與博物館的典藏中?
我還思考了一個問題:
👉 繁體字,是台灣的根?還是中國的根?
從歷史來看,繁體字(又稱正體字)是漢字的原始樣貌,從甲骨文、篆書、隸書一路演化而來,使用時間超過兩千年。
直到 195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開始推行簡化字,中文書寫才出現了分流。
➡️ 所以就歷史來說,繁體字確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但在簡體字普及後,是台灣(還有香港、澳門)選擇了守護繁體字的文化命脈,並讓它在教育、出版、民間創作、網路社群中持續活躍。
🧭 今日的現實是:
- 台灣是繁體字的主要使用者與傳承者。
- 全球大多繁體中文的網路內容來自台灣。
- 繁體字在這塊土地上,不僅是語言工具,更是文化審美的延續,甚至是某種身分的「自我辨識」。
所以有一句話我很認同: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但現在是台灣在種這棵樹。」
📌總結一下:
繁體字的起源屬於誰?
歷史上是中國漢字體系的主流
現在誰在用繁體字?
台灣(主要)、香港、澳門、海外華人
誰在守護它的命脈?
台灣(透過教育、出版、網路與文化創作)
那它是誰的根?
歷史上屬於華夏文化,現在則活在台灣的日常
筆名:紫星夜
最後我想留下一句話,給正在閱讀的你:
繁體字的過去屬於華夏,現在活在台灣,未來屬於每一個願意書寫它的靈魂。
願我們在這筆劃之間,不只是記憶文字,更記得我們為什麼想守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