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地球 | 評價 7.7/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disneyplus/entity-23c8484e-a657-440b-8bf9-678f547331ff
自 1979 年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的《異形》(Alien) 以其幽閉恐懼的太空恐怖永遠改變電影史以來,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這個系列經歷了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 的戰爭洗禮、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的虛無主義探索,以及近期《異形:羅穆路斯》(Alien: Romulus) 對純粹恐怖本源的成功回歸。然而,沒有哪一次的賭注,比得上 FX 推出、於 Disney+ 播出的首部真人影集《異形:地球》(Alien: Earth) 更為宏大與顛覆。
這部影集的核心前提,本身就是一場革命:在正傳故事線中,異形 (Xenomorph) 的威脅首次真正降臨人類的家園。這不僅是場景的轉換,更是對系列核心 DNA 的一次根本性重塑。過去那種「太空中的鬼屋」式孤立恐怖,如今演變為一場潛在的、全球性的生態災難。然而,真正讓《異形:地球》成為年度最具討論價值作品的,是其所引發的極端分歧。一方面,專業影評界給予了近乎一致的壓倒性讚譽,在爛番茄 (Rotten Tomatoes) 等評論網站上,它獲得了高達 96% 的新鮮度,被譽為「一項非凡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各大網路論壇和社群媒體上,相當一部分的忠實粉絲卻表達了強烈的質疑,批評其劇情邏輯、角色塑造和對系列傳統的偏離,這種評論界與觀眾之間的巨大鴻溝~歡迎來到 2120 年:一個瀕臨崩潰的世界
《異形:地球》將時間設定在 2120 年,距離艾倫·雷普利 (Ellen Ripley) 與「諾斯托羅莫號」(Nostromo) 的悲慘遭遇僅僅兩年前。這是一個由五家巨型跨星系企業瓜分的未來:後起之秀「天才企業」(Prodigy)、系列中的老牌反派「韋蘭-湯谷集團」(Weyland-Yutani),以及 Lynch、Dynamic 和 Threshold。故事的導火線,是韋蘭-湯谷集團的深空研究船「馬基諾號」(USCSS Maginot) 在完成了長達 65 年的外星生物樣本採集任務後,失控墜毀在天才企業控制的「新暹羅市」(New Siam) 。這艘船並非空載而歸,它攜帶著一個移動「動物園」,其中包含至少五種不同的致命外星生命體,當然也包括了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夢魘——異形。
影集主創諾亞·霍利 (Noah Hawley) 在視覺美學上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定:他選擇性地繞過了前傳電影光滑的高科技風格,轉而全力致敬 1979 年原作的「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 。劇中的「馬基諾號」內部充滿了厚重的鍵盤和閃爍的 CRT 螢幕,完美復刻了「太空卡車司機」的工作環境。這份對細節的執著得到了《異形》之父雷利·史考特的最高肯定。據報導,當史考特看到劇組根據原始設計圖所搭建的佈景時,他震驚地脫口而出:「F*** me, that's my set!」(天殺的,這是我的佈景!)。製作團隊更在曼谷一座廢棄的五層樓高的購物中心內搭建了龐大的墜毀場景,其規模和細節的精緻程度,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新物種:人類的繼承者與恐懼的化身
在企業霸權和外星威脅的宏大背景下,《異形:地球》的核心卻聚焦於一群極具顛覆性的角色。影集的主角是溫蒂 (Wendy),由西德尼·錢德勒 (Sydney Chandler) 飾演。她是一位名叫瑪西 (Marcy) 的 11 歲絕症女孩,其人類意識被成功轉移到一具成年的合成人軀體中,成為天才企業「混合體」(hybrid) 計畫的第一位成功實驗品。她帶領著一支由其他擁有同樣經歷的孩童混合體組成的特殊戰術小隊——「失落男孩」(Lost Boys),他們的名字都取自經典童話《彼得潘》。
這個設定構成了影集最核心的心理衝突。這些角色擁有成年人的力量,內心卻是受過創傷、被迫與家人分離的孩子。一部分觀眾認為,觀看成年演員模仿孩童行為的設定令人「惱怒」,削弱了劇情的嚴肅性。然而,多數影評人則讚揚演員們的表演極其出色,成功地展現了這種內心與外在的矛盾,為角色注入了獨特的悲劇色彩。
與溫蒂形成對比的,是她的凡人哥哥赫米特 (Hermit),由亞歷克斯·勞瑟 (Alex Lawther) 飾演。他是觀眾在這個充滿合成人、改造人和外星怪物的世界中的人性參照點。當他震驚地發現,眼前這位擁有超人能力的混合體,竟然就是自己早已「死去」的妹妹瑪西時,這份親情的重逢與掙扎,為冰冷的科幻恐怖故事注入了最溫暖也最脆弱的核心。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天才企業」的 CEO——男孩卡瓦利爾 (Boy Kavalier),一個古怪的科技界神童。他就像一個現代版的彼得潘,在名為「永無島」(Neverland) 的研究設施裡,創造了一群不會長大的永恆玩伴。然而,這個角色在粉絲群體中引發了尖銳的批評,許多人認為他是一個令人厭煩的刻板印象集合體。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提摩西·奧利芬 (Timothy Olyphant) 飾演的合成人首席科學家柯什 (Kirsh),他代表著純粹的邏輯,為故事增添了一層冷酷的哲學思辨。而在墜毀的「馬基諾號」上,改造人 (cyborg) 安全官莫羅 (Morrow) 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角色,他身上那種道德的灰色地帶,為劇情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恐懼的建築師:螢幕背後
《異形:地球》的獨特風格源於其核心創作者諾亞·霍利。霍利以成功改編高難度 IP 而聞名,他主導的《冰血暴》(Fargo) 和《變種軍團》(Legion) 都因其大膽的風格和深刻的主題挖掘而備受讚譽。他的核心創作理念是:先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劇情,然後再將怪物元素添加進去。這種「霍利式改編法」——優先進行主題解構和角色心理探索——正是造成影評界與粉絲群體觀感差異的根本原因。影評人習慣於這種「聲望劇」(prestige TV) 的模式,讚揚劇集的「腦力科幻恐怖」。然而,一部分類型片粉絲則期待著更嚴謹的世界觀設定和對恐怖元素的聚焦。
與此同時,系列的原創者雷利·史考特以執行製作人的身份深度參與其中,為影集提供了最強大的背書。他不僅對劇組的復古美學讚不絕口,更公開表示,這部影集「絕對尊重了原作」。此外,劇組對實體特效的堅持也值得稱道,大量採用了傳統的化妝和模型技術,刻意與前傳電影中大量使用的 CGI 技術劃清界線。
完美有機體,進化版:解剖異形們
《異形:地球》對系列最核心的元素——外星怪物——進行了既尊重又大膽的擴展。諾亞·霍利在保留異形經典輪廓的基礎上,對細節進行了微調,希望它呈現為一種「四足動物」,外殼質感更接近「甲殼類動物」,顏色則是「蟑螂般的棕色」。然而,本劇對系列神話體系最大的擴展,在於揭示了「馬基諾號」上並非只有異形一種生物,船上共載有四種全新的外星物種。目前已知的生物包括一種水蛭狀的爬行蟲、一隻長有多條腿的眼球生物,甚至還有一隻被外星生物污染的綿羊。
霍利引入新生物的理由非常明確:在經歷了七部電影之後,異形的攻擊模式對觀眾來說已不再神秘。為了重現 1979 年原作帶給觀眾的那種源於未知的「基因層面的厭惡感」,唯一的辦法就是引入全新的、觀眾完全不了解其習性的怪物。這一系列設定的根本性轉變,將《異形》系列的核心威脅從一個單一的掠食者,轉變為一個混亂的、由多種入侵物種構成的生態系統。
臨界質量:專業人士的裁決 vs. 粉絲象限的聲音
專業影評界對《異形:地球》的反應是壓倒性的正面。在爛番茄網站上,該劇的媒體新鮮度穩定在 90% 至 96% 之間,與系列公認的兩大巔峰之作《異形》和《異形2》並駕齊驅。IMDb 上,開播的前兩集也分別獲得了 7.8 和 8.0 的高分。《時代》雜誌稱其為「一項非凡的成就」,《浮華世界》讚其為「一部扣人心弦的奇蹟」。影評人的一致讚揚主要集中在其宏大的敘事野心、頂級的製作水準、演員的出色表現以及成功的基調融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粉絲社群的聲音則複雜得多。爛番茄網站上 74% 至 79% 的觀眾評分雖然仍屬正面,但與媒體評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粉絲們的主要批評點集中在劇本與情節邏輯的合理性、部分角色塑造的「惱人」以及節奏與基調的選擇上。然而,即使是批評者,也普遍認可影集出色的視覺效果與氛圍,以及引入新怪物和混合體概念的大膽創意。
機器中的幽靈:靈感來源與核心主題
《異形:地球》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恐怖的怪物,更在於其編織出的豐富主題網絡。
- 企業貪婪 vs. 人類存亡:這是《異形》系列一以貫之的核心主題,在本劇中被放大到了極致。故事演變成了五大企業之間為了爭奪「永生」技術而展開的全面競賽,一場決定人類未來的科技霸權之爭。
- 人性與意識的本質:這是劇集最核心的哲學命題,主要通過混合體來探討。溫蒂和失落男孩們究竟是人還是財產?意識是否足以定義人性?劇集藉此深入探討了身份、記憶和情感的邊界,其思辨深度讓人不禁聯想到另一部雷利·史考特的經典——《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
- 人工智慧作為生存威脅:《時代》雜誌的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無法在 alien(異形)這個詞中不看到 AI(人工智慧)」。劇中,異形和混合體這兩種超級智能,都是人類因自身的傲慢與貪婪而釋放出來的潘朵拉魔盒,它們共同向觀眾拋出了一個終極問題:「人類,是否還值得倖存?」。
- 《彼得潘》的寓言與被竊取的童年:劇中對《彼得潘》的引用是整個故事的悲劇性框架。男孩卡瓦利爾這位「彼得潘」,在名為「永無島」的企業牢籠中,以永生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們成長和死亡的權利。這不僅是對科技富豪們追求永生和控制慾的辛辣諷刺,也是對接受死亡作為生命一部分的深刻反思。
最終裁決:你是否應該登船?
綜合來看,《異形:地球》是一部視覺效果驚人、主題豐富、製作精良的電視作品,無疑是《異形》系列史上最具野心的篇章之一。它成功地將一個經典的恐怖 IP 轉化為一部符合當代「聲望劇」標準的、充滿哲學思辨的深度劇集。
然而,它的優點也正是其爭議的來源。這部作品挑戰了部分資深粉絲對於《異形》故事應有樣貌的固有期待。它要求觀眾不僅僅是來尋求怪物帶來的刺激,而是要準備好進入其創作者所構建的、以角色為驅動的、充滿道德模糊地帶的哲學迷宮。
因此,最終的建議是明確的:《異形:地球》是任何嚴肅科幻迷的必看之作。它是一部充滿挑戰、發人深省,且時常令人毛骨悚然的劇集,它極大地拓寬了《異形》故事的邊界。觀看它,不僅是為了體驗恐懼,更是為了參與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將走向何方的激烈辯論。而一部作品能夠激發如此廣泛的對話,本身就證明了它的力量與價值。準備好,地球上的尖叫,才剛剛開始。
異形:地球 | 評價 7.7/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disneyplus/entity-23c8484e-a657-440b-8bf9-678f547331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