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導言:晶片法案與美國半導體補貼戰略演變
2022 年,美國國會通過《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晶片法案),授權近 527 億美元用於強化半導體產能、研究與供應鏈韌性。該法案原先是以 補貼與研發補助形式推動,但如今正面臨政策檢視與重大調整。
2025 年 8 月,美國商務部長表示,為了保障納稅人權益,政府想 將原本的補貼轉變為股權投資,並以此成為大廠股東 。
二、擬投資對象與政策細節
1. 英特爾Intel
美國政府正與英特爾協商,以 10% 非投票股權作為回報,作為政府提供晶片補貼的條件之一。該策略不同於以往淨補貼方式,政府將從中受益,並可能透過軟銀的 20 億美元認股投資降低承擔風險。此消息一出,英特爾股價在部分平台上應聲上漲至 6–7%;但也引發市場對股份稀釋與控制風險的擔憂。
2. 台積電、三星、美光
美國商務部長正探索是否將這個股權交換方式擴展至其他晶片法案大受惠者,如台積電、三星與美光。截至目前,美國給予這些公司在美地區合計數十億美元補貼,例如台積電(66 億)、三星(47.5 億)、美光(62 億)。
經濟部長郭智輝已表示,若涉及台積電股權,將須經過台灣「投資審議」部門審核,並與國發會一同評估。
三、此政策變革的象徵意義與政治合流
1. 政策意圖與政治操作結合
川普政府以 「創新且前所未有」手段轉向股權回收,意在表明政府不容忍補貼措施淪為一面倒的贈與。貿易戰與重振美國製造業,一直是川普政府的核心議題,而此舉又一次將國家安全訴求與經濟手段結合起來。
2. 獲得跨黨派支持
意外地,此主張得到進步派代表的正面回應,他也曾建議政府在補貼換取企業權益時應確保納稅人利益。這使得該策略在美國政壇呈現罕見的兩黨共識。
3. 美國向外國晶片依賴的戰略調整
美國商務部長明言:「不能再依賴直送自台灣的晶片了,因為它離我們 9,500 英里,而離中國只有 80 英里」。此言論直接挑明半導體供應鏈過度集中風險,強化美國戰略自主性。
四、財政效益與市場反應分析
1. 股市反應與市場情緒
新聞發布後,英特爾因軟銀投資消息與美政府注資預期引發股價上揚逾 30%,但巴倫週刊指出,這正背離基本面,恐使納稅人風險與超額支付俱增。
2. 政府風險與控制議題
雖政府聲明將採「非投票」股份,避免干預公司治理,但此舉仍可能為公司帶來政治風險與市場不確定性。對外國公司尤為敏感,例如 台積電、三星等,主權審議將牽動重大政治與經濟牽制。
五、制度與法律層面的挑戰
1. 晶片法案預算與法規基礎
晶片法案雖授權數十億美元補貼,但未涵蓋「股權要求」條款。若執意轉為股權投資,將引發立法與行政程序上的修改需求與法源挑戰。
2. 國際法與外交考量
美國政府投資台積電、三星將進入國家主權敏感地帶,恐引起台灣與南韓之投資監管與經濟安全對話。簽署合約前需與對方政府、監管機關密切協商。
六、潛在風險與推進建議
1. 納稅人風險承擔重
轉成股權意味政府將共同承擔企業經營風險。若英特爾或其他企業難以如期轉虧為盈,將由納稅人買單,須精算成本與效益。
2. 公司創新與市場運作受限
政府持股可能為公司引入政治考量,導致決策受到干擾,削弱創新效率與市場彈性。
3. 平衡支持與干預的邊界
應明確定義「非投票股權」與「經濟回報代替補貼」間的權責界線,以保障市場信任與政策合理性。
結語:制度創新還是政治賭注?
美國這次以股權交換補貼的策略無疑具備歷史性意義:它試圖重新定義產業扶植與國家戰略的界限。然而,這場賭注並不單純是一場資本操作,更是一場制度轉向、政治風險與國家安全策略的多重交織。
若能妥善平衡政治操弄與經濟效益,並整合法規、外交與治理機制,這或能成為半導體產業扶植的新典範;反之,若操作過急或缺乏透明,恐將留下一個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燙手山芋,成為歷史反省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