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舉辦的盤點職場籌碼活動中,我遇見了一位女生。
她離開職場半年多,背後的原因不是轉職,而是愛情。
為了準備到美國結婚,她放下外商行銷的工作,隨著男友搬去生活。半年後,兩人發現並不合適,她選擇回到台灣,重新回到職場。十多年外商行銷背景,漂亮的履歷,卻敵不過「半年空白」帶來的不安。她告訴我,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擔心自己還能不能被市場需要。我們也討論了她接下來要去的地方,是繼續找大公司,還是也去試試小規模的本土公司。
同時我們也聊起了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在大公司待過的人,和在小公司磨練的人,到底差別在哪裡?
大公司 vs. 小公司:資源思維與生存思維
大公司養成的行銷人,熟悉的是千萬預算、全球規模的活動,懂得如何協調龐大的資源,放大專案效益。
然而,當資源不在手裡時,他們常會顯得無所適從。
小公司走出來的人,則必須在有限資源中生存。他們習慣一人身兼數職:投放廣告、經營社群、企劃活動,全都要自己想辦法。
於是,他們更快養成了「一人公司」的思維:靈活、多工、能夠串聯資源,在低預算中找到解法。
也難怪,我身邊不少操盤小品牌的人,後來都能成立屬於自己的行銷公司──有時只是一人,有時兩三人組隊,但靠著靈活的手法,讓中小企業的業績在短時間翻倍。這種能力,轉換到斜槓或接案市場,立刻能被看見。
一人公司的思維,就是個人品牌的底氣
我們過去常以「薪水高」「公司大」作為工作選擇的指標。但在今天,這些條件帶來的安全感,已經不再穩固。
未來的職場,需要的是另一種護照:你能不能把自己經營成一間公司?
- 你的專業,能不能被明確定義?
- 你能不能獨立完成一個案子?
- 你有沒有被市場直接找到的機會?
- 你是否在某個領域,累積了足夠清晰的個人品牌?
這些問題,決定了你能不能自由切換角色、創造多元收入。
未來的生存法則:不是選公司,而是選能力
她的故事讓我想起一個殘酷卻真實的提醒:
公司大、薪水高,不等於安全感高。
在辦公室裡,看似安穩的職位,如果離開了體制就無法操作,反而是最危險的一群人。因為一旦資源被抽離,他們不見得知道該怎麼自立。
未來的職場不是「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的二選一,而是:
你能不能養成一人公司的思維?
能靠體制資源做到事,當然是本事;
但能在沒有資源時,依然創造影響力,才是真正的職場護照。
那位女生,或許仍在摸索新的起點,但她的故事提醒了我:
在這個多工、多元收入的時代,職場安全感早已不再來自企業名片,而是來自──你能不能把自己,經營成市場需要的一人公司。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預約1:1諮詢服務,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的生涯諮詢師專頁-俠客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