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的真實故事。分享多次嘗試和文化挑戰後,終於在海外職場站穩腳步的經驗

focus photo of yellow paper near trash can
之前寫如何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
你不知道的是,那只是我花了 3 年、嘗試過 10 種方法後,剛好成功的一種。
我試過
- 抽綠卡
- 找人內推
- 跟同學聯絡
- 找人資訊式面談
- 拒絕超過 3 個 offer
- 到攤位前自我介紹
- 跟不熟的前同事聯絡
- 研究各國打工度假簽證
- LinkedIn 投了超過 500 份工作
- 花了 2 萬塊申請荷蘭的找工作簽證,卻沒用到,因為沒有公司要理我
身為內向者,以上事情我一件都不想做。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 收拒信收到麻木
- 改履歷改到懷疑人生
- 找人資訊式面談時,被洗臉
- 到攤位前自我介紹根本恥力爆表
- 寫信給不熟前同事時,覺得自己真是虛偽的人
- 拒絕 offer 時,心裡不停問自己「你以為你是誰?!」
唯一的例外,是跟同學聯絡時,聽他們說著多采多姿的海外生活,為他們開心。
每一次的失敗都像是在說:也許這條路不屬於我。
但如果要跟你分享一件作對的事情,我會說:留在市場上。
留在市場上
我想引用《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林讓均在專訪《翻滾吧!男孩》的導演林育賢後下的註解:人生如同體操,只要留在場上繼續翻滾,就有贏的機會。
對大部分人來說,出國工作是一場長期抗戰。我們通常沒有燒不完的存款,或一面試就拿到 offer 的好運,最終能夠成功的關鍵,在於留在求職市場上。
不像多數留學生,有生活費和簽證的壓力,我因為持續工作,所以有收入,也就有「底氣」。這份底氣讓我能持續嘗試各種方式、累積經驗、分析數據,並不斷調整策略。
一兩次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能持續留在求職市場中,讓自己持續進化,一試再試,直到成功。
機會來的措手不及
話雖然這樣講,但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還是差點要放棄了。
在台灣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安逸。親朋好友都在身邊,幾乎每周有聚餐或小旅行。生活問題能解決、去哪裡都很方便。當時心裡常出現:「其實這樣也很好」的想法。
某天,一位合作過的同事私訊我告知有個組在澳洲,老闆正在找人,問我要不要直接找他聊聊?甚至還寫了封讚美信引薦我(那封信連我讀了都覺得不好意思,實在是很害羞)。
我於是照做了,接著進入面試流程,也順利拿到聘書,內轉至澳洲。
回想起來,和這位同事平常負責的市場和產品都不同,因此並不熟,上次聯絡可能都一年前的事了,但也許因為曾經幫過一些小忙,而在他心中留下不錯的印象吧!
轉了又轉
搬到新的國家,什麼都新鮮,但壓力也很大。
一天平均 8 個會、大概每 20 秒會跳出新的工作訊息,直到深夜。
同時又要找房子安頓,讓人壓力爆表,睡都睡不好。更不用說因為不熟悉當地交通規則,繳過的罰單和各種驚嚇。
💡延伸閱讀:
第一次在澳洲租房。看了超過 30 間公寓後,我最在意的 6 件事
我適應環境、學習不同文化之間怎麼溝通、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
一年後,再次轉調,進入理想團隊。
💡延伸閱讀:
嚮往海外職場,你要知道的 7 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回頭看,我想跟 3 年前的自己說
為了想要的東西,多試幾次。
還記得我很喜歡的矽谷阿雅,曾在《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裡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有 100 種方法可以讓你達成夢想,最後是哪種有用,其實不重要,因為你不知道哪種會有用。
但如果一種都不做,就什麼都不會發生。
為你的夢想做些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