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台灣找正職?」
先讓公司覺得: 沒有你,事情就做不成。
對公司來說,外國人能不能留下來,不是辦不辦工作簽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為你這麼麻煩」。前兩天,在一場 Team Building 活動裡,我遇到一位年輕的小關主。
沒聊幾句,就聽出他的馬來西亞口音。一問之下,果然是僑生。
他讀的是影音傳播,今年畢業,目標很明確: 想留在台灣。理由很簡單:短影音正紅、機會多,而且他喜歡這一行。依規定,他畢業後有一年時間找工作,只要找到願意幫他申請工作簽的公司,就能留下來。
他很有信心毫不猶豫地說:「一年內找到工作,沒問題。」
我問:「開始找了嗎?」
他說還沒有,現在先接一些活動臨時工作。
我接著問:「為什麼不先找影音製作的正職?」
他說:「因為要找資本額一千萬以上的公司才能辦工作簽,所以我還在挑。」
我提醒他,如果是資本額上千萬的公司,應徵的人一定很多。那你有什麼準備?有沒有作品讓人一看就相信你很厲害、可以馬上上手?
他說有,大學時期做了很多作業。
「那,有沒有做過商業案?」我追問。
他搖頭。
我嘆了口氣,告訴他:學生作業是自我表達,商業案是讓出錢的人買單。差別不在器材或畫面,而在觀眾和業主的反應。那種被「打回票」後重拍、重剪、重想的過程,才是磨出真功夫的地方。
我理解他擔心沒有工作證接案會違法,所以覺得應該專注先找到正職的工作。
可是問題是: 你是外國人。
在台灣,公司要幫你辦簽證,得跨過一堆行政程序,還要證明聘你比聘本地人更有價值。現實很殘酷:如果你不是特別厲害,公司為什麼不直接選一個省事的台灣人?
尤其是短影音這一行,競爭者太多了: 劇組、廣告公司、線上課程製作團隊,光本地履歷就能疊滿桌子。
你說你喜歡拍,但拒絕去劇組,因為薪水低、回報小。
可是那些在劇組熬夜剪片的年輕人,正默默累積作品集、建立人脈。
你不上場,別人就會上。
我不是要打擊你的自信。
我只是想提醒你,光站在風口,不會自動飛起來。
外商 HR 的真心話
我長期在外商公司工作,常常會收到外國人寄來的履歷。老實說,除非他的能力非常突出,否則我們根本不會安排面試,到目前為止,真的還沒安排過。因為同樣的職位,在台灣有一大票本地候選人,不需要公司幫忙辦理工作簽就能直接上任。那我們為什麼要多花力氣、時間去跑行政程序呢?
在現實中,能例外的情況不外乎:
皇親國戚或內部高層介紹
從總公司/其他分公司的同仁派任轉調
你有明顯到「非你不可」的專業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外國人,想在台灣找到正職工作,尤其是在影音製作這種競爭激烈的行業,必須先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別人不能取代」。
要嘛,你非常非常優秀;
要嘛,你找到外商、且外籍員工比例高的公司。
這不是悲觀,這是現實。
別只是有自信,還要有商業作品。
讓公司覺得: 即使麻煩,我也願意為你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