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豪賭 AI 到被迫調整策略,Meta 的 AI 路線轉折,科技巨頭在夢想與現實間的拉扯
在當今的科技競賽中,AI 是所有巨頭的「必考題」。當 OpenAI、Google 環伺,Meta 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曾試圖以發展「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的願景,投下巨資與人力,企圖在這場 AI 戰爭中彎道超車;然而,這場高調的實驗在短短兩個月內就迎來急轉彎:祖克伯現在已宣布將「超級智慧」實驗室拆分為四個獨立團隊,此舉被外界普遍解讀為 Meta 的 AI 戰略正在「降溫」
,從遙遠的夢想拉回殘酷的商業現實。

內部風暴:高薪挖角引發的對立與資源爭奪
根據《
華爾街日報
》
昨天的報導,Meta 已暫停 AI 部門的招募計畫,這項消息的背後,顯示了他們內部日漸加劇的矛盾;為了在「AI 人才戰爭」中搶得先機,這幾個月Meta 不惜開出天價年薪從外部挖角頂尖專家,卻點燃了內部團隊的熊熊怒火。Tech News Briefing—WSJ Podcasts,20250821
- 薪資結構失衡: 新進的 AI 人才薪資據傳是內部資深工程師的數倍,打破了原有的薪酬公平性。
- 資源排擠效應: 為了支持新的 AI 實驗室,公司大量抽調其他部門的預算與資源,引發老員工的強烈不滿,感覺自己被犧牲。
Meta 原本想用金錢換取時間,卻意外引爆了內部對立的未爆彈。對一家追求穩定與協作的科技巨頭而言,這種「人心」問題,可能比技術瓶頸更為致命。
投資人的焦慮:繼元宇宙後,AI 會是下一個燒錢黑洞?
華爾街的投資人從來不怕公司燒錢,但他們應該最怕的點是「只燒錢卻看不到成果」。
先前祖克伯在元宇宙 (Metaverse) 計畫上已投入數百億美元,但回報仍遙遙無期,這早已磨損了市場的耐心。如今,AI 戰略再次開啟燒錢模式,投資人不禁開始質疑:
- 商業化路徑在哪? Meta 的 AI 技術何時能轉化為實際營收?能像廣告業務一樣成為現金牛嗎?
- 差異化優勢是什麼? 相較於 GPT-4o 或 Google 的 Gemini,Meta 的 AI 產品(如 Llama 模型)有何獨特的突破?
這種壓力使祖克伯必須在「偉大願景」和「財務紀律」之間做出權衡。暫停招募與團隊重組,正是他向市場釋放的訊號:Meta 正在重新評估成本,以避免 AI 成為下一個元宇宙式的財務無底洞。
未來走向:Meta 的 AI 野心將轉向何方?
Meta 的 AI 之路並非就此夢碎,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戰略修正,目前發展開始更聚焦在以下幾個方向:
- 戰略轉向務實: 放下「超級智慧」的宏大敘事,將資源集中在短期可見成效的應用上,例如:強化旗下社交平台 (Instagram, Facebook) 的 AI 助手、優化廣告推薦演算法,以及持續迭代其開源大型語言模型 Llama。
- 化解內部矛盾: 透過團隊拆分,讓各部門職責更明確,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單一「夢想團隊」,緩解內部緊張關係。
- 安撫市場情緒: 透過暫停招募等「踩剎車」的動作,向投資人展現其理性控制成本的一面,重建市場信心。
在夢想與現實間找尋平衡
「超級智慧」是一個誘人的終極目標,實現的路途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所以Meta 近期的舉措,看似退縮,實則是正在公司文化、財務壓力、與投資人期待之間進行的一場艱難平衡。
該問的或許不是「Meta 的夢想是否破碎?」,而是「在殘酷的商業現實下,Meta 還能夠為 AI 的未來發展投入多少耐心與籌碼?」這場從狂熱到冷靜的轉變之間的發展,有許多讓投身 AI 浪潮的企業可以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