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浪潮來襲,創作者們既興奮又焦慮~~
AI 創作的著作權歸誰?AI 模仿我的風格算侵權嗎?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作品?
別擔心,台灣文化部和資策會科學法律研究所合作研擬並在2025年8月1日發布的《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指引》提供了清晰的官方觀點。這份指引雖不具法律強制力,卻是我們在 AI 時代航行的燈塔,幫助大家趨吉避凶。接下來深入解析這份指引的三大核心重點,並針對個人創作者整理具體的自保手冊。早年也有因為工作曾跟科法所合作一年左右,他們一向專業,這份指引真的寫得滿好懂的,不會太艱深,也推薦大家有需要的話可以仔細看看。《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指引》

核心重點快速看
以下先將「AI訓練資料侵權」、「AI模仿風格」、「AI作品著作權」、「如何自保」等四個面向,結合這份指引的觀點與創作者應對策略,整理成核心重點表格供大家參考:

重點一:AI 的學習資料來源,我會被告侵權嗎?
生成式 AI 的強大來自於「學習」海量資料,但這個過程在法律上存在「重製」的風險。
- 核心風險:未經授權的「重製」 指引點出,AI 訓練模型時,會複製(重製)網路上受著作權保護的圖片、文字。若AI公司未獲授權,且不符合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的規定,就可能構成大規模侵權。即使作品公開在網路,也不等於同意被用來訓練 AI。
- 人格權風險:肖像與聲音 若訓練資料包含個人肖像或聲音,可能侵害《民法》中的人格權(如肖像權),特別是利用深偽技術(Deepfake)進行創作,更可能觸法。
著作權法第3條:重製: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
✅創作者自保清單 (資料蒐集端)
- 優先使用開放授權:盡量選用以 Creative Commons「CC0」、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OGDL」等條款開放公眾使用的資料集。
- 明確的二創或者重製請確認取得授權:使用明確的素材時,請務必點進去授權頁檢視,使用時請符合授權頁所提供的合理使用範圍(如CC-BY等),或者另洽創作者。
- 尊重網站防護:不要試圖破解或規避網站所有者用
robots.txt
等方式表達的「拒絕爬取」聲明。 - 身為權利人,你可以:
- 明確聲明:在你的作品旁加註「
禁止用於AI訓練
」等文字。 - 技術保護:採用加密、限制存取,或研究如 Glaze、Nightshade 等防止AI學習的工具。
- 明確聲明:在你的作品旁加註「
重點二:AI 模仿我的風格算抄襲嗎?
「AI 畫出我的風格怎麼辦?」這是最多藝術家的焦慮。指引依據著作權法給出了清晰界線。
- 法律原則:「思想/表達二分法」 台灣《著作權法》保護的是創意的「具體表達」,而非抽象的「思想、概念或風格」。
- 受保護:一個
具體設計
的角色,如「龍貓」本身的外觀。 - 不受保護:一種抽象的畫風,如「吉卜力
風格
」的溫暖色調與筆觸。
- 受保護:一個
- 結論:單純模仿風格,通常不侵權 若你只是下指令要求 AI 生成「某某風格」的圖片,只要沒有直接複製特定角色的具體表達,通常不容易構成著作權侵權。
- 注意!公平交易法風險 即使著作權上不侵權,但若你在銷售或宣傳時標註「吉卜力風格」、「宮崎駿監製」等字樣,意圖讓消費者誤以為你的作品與名家有關,就可能觸犯《公平交易法》的「
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
」。 - 避免模仿特定人物的聲音與形象:如果你透過指令要求AI模仿特定人的外貌、聲音或創作風格,即使這些特色本身不屬於著作權保護範圍,但也可能侵害該人的人格權(如肖像權、聲音權);指引建議,除非確定符合合理使用或已取得授權,最好不要輸入這類提示。
✅ 創作者自保清單 (風格模仿端)
- 不要用他人作品當「素材」要求AI改作:直接上傳他人受保護的作品,要求 AI 進行風格轉換,這涉及「重製」與「改作」,侵權風險極高。
- 誠實標示:在公眾或商業用途時,清楚標註哪些部分由AI生成,避免讓觀眾誤以為是某名家作品,這也能有效降低違反《公平交易法》或《消費者保護法》的風險。
重點三:AI 生成的作品,著作權到底歸誰?
這是所有創作者最關心的問題,指引的核心標準是:「人類實質創意投入」。
- 純AI生成 = 無著作權 若你只是輸入簡單指令(例如:「一隻在星空下的貓,梵谷風格」),由 AI 全自動生成,那這個生成物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因為 AI 不是「人」,其產出缺乏「人類精神創作」要素。
- 人機協作 = 享有著作權 當你將 AI 作為「工具」(像畫筆或相機),並在過程中投入足夠的智慧與創意,最終的作品可以享有著作權,且權利歸屬於投入創意的「你」。
✅如何才算「實質創意投入」?
法院認定創作性的門檻不高,但絕非只下個指令而已。以下情況越能證明你的投入:
- 創意的選擇、安排與組合:從 AI 生成的大量結果中,如果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挑選、編排,組合成一本漫畫、畫冊或書籍。這可能構成受保護的編輯著作。
- 大幅度的後製與修改:將 AI 生成圖當作「素材」,再用 Photoshop 等工具進行大量繪製、修改,使最終作品樣貌取決於你的藝術決策。
- 複雜的指令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透過一連串精密、反覆修正的指令,引導 AI 生成高度符合個人獨特美學的結果,展現由人類主導的清晰創作意圖。
如何證明你的「人類投入」?-創作者自保手冊
在未來的爭議中,「舉證
」是關鍵,如果是重要的創作,請務必建立你的證據鏈。
- ✅ 記錄一切過程:
- 保存所有版本的 Prompt 指令與修改紀錄。
- 對工作畫面進行螢幕截圖或錄影。
- 儲存所有中間版本與最終成品。
- 為你的創作選擇與修改過程加上文字註解,解釋「為什麼」。
- ✅ 選擇有紀錄功能的平台:
- 盡量使用會自動保存生成歷史、附帶時間戳的 AI 服務。
- ✅ 主動標示與揭露:
- 指引強烈建議,清楚標示作品由 AI 生成,這能降低法律風險,並建立與觀眾的信任。
- ✅ 保護你的原創作品:
- 詳閱平台條款:上傳作品到社群平台前,確認其服務條款是否允許他們將你的內容用於 AI 訓練。
- 善用合約:在委外或合作契約中,明確約定作品是否可用於訓練 AI,特別是針對配音員的聲音權。
結論:別怕 AI,成為駕馭它的「創意總監」
文化部的 AI 指引為創作者點亮了一盞燈塔。它告訴我們,AI 始終是工具,而作品的靈魂源於人的創造力。
在 AI 時代,藝術家的角色正逐漸從「技術執行者」演變為「創意總監」——AI是畫筆、是工具,提出願景、定義美學、賦予故事意義的人更為重要;只要我們理解規則、善用工具、產生創意並主動保護自己,就能駕馭這股力量,開創新的藝術可能。
常見問題 (FAQ)
以下幫大家整理指引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FAQ。
Q1:只下一個關鍵字,AI 生成的作品著作權是我的嗎?
A1:很可能不是;根據指引,僅提供簡單、抽象的指令,普遍被認為不構成「實質創意投入」,因此生成物無法取得著作權。
Q2:要如何證明自己有「實質創意投入」?
A2:重要創作最好能完整記錄創作過程,包括所有版本的指令、大量的後製修改截圖、對生成結果的挑選與編排思路等。證據越詳細,越能證明你的創意貢獻。
Q3:有人用 AI 模仿我的畫風並拿去賣,我該怎麼辦?
A3:單純「畫風」模仿,難以用《著作權法》提告。但如果對方在宣傳時,使用你的名字或暗示與你有關,讓消費者混淆,你或許可以從《公平交易法》的不實廣告或仿冒表徵等角度尋求法律途徑。
Q4:拿別人的照片用 AI 轉成不同風格,這樣合法嗎?
A4:不合法風險極高。這個行為直接涉及對他人著作的「重製」與「改作」,除非符合學術研究等「合理使用」的極少數情況,否則極易構成侵權。
延伸閱讀
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指引專區—中華民國文化部,2025-08-01。
文化部提出文化藝術應用生成式AI指引,說明生成式AI應用潛在風險—iThome,2025-08-01
AI生成圖像如何取得著作權保護?美國著作權局最新報告:證明人類創意為主導、AI為輔助—蔡昕縈(Tsai, Hsin-Ying),Artouch ,2025-02-19
助力藝文創作因應AI應用 資策會科法所協助草擬指引—中央社,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