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東坡也來推石頭上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蘇東坡推石的心態:曠達與欣賞

蘇東坡若來推石頭
他的心態絕不會是悲壯的反抗,
也非自欺的逃避,
更不像純粹的道家那般完全無為。
他展現出「儒」、「釋」、「道」融會貫通後的曠達、隨緣與對生命本身詩意的欣賞。
  1. 貶謫人生的縮影: 對蘇東坡而言,推石頭上山如同他一生中屢次被貶、仕途坎坷的寫照。他會將這無止境的勞動視為命運的安排與考驗,但他不會因此而消沉。他深知人生有高潮有低谷,「一蓑煙雨任平生」,這種坦然接受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2. 從困境中尋找樂趣: 蘇東坡最大的特點是在任何困境中都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樂趣。推石的過程中,他可能會
    - 欣賞沿途風景: 即使是荒山野嶺,他也能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中體會到壯麗。他會留意日出日落、風雨變化,將推石的場景融入自然的大美之中。
    - 吟詩作賦: 勞動間隙,他或許會席地而坐,取出酒壺,對月獨酌,然後揮毫寫下千古名篇,將推石的感悟化為詩詞歌賦,字裡行間充滿對生命的反思與達觀。
    - 享受身體的律動: 他可能會體會到推石頭帶來的身體勞動感,將其視為一種鍛鍊,甚至從中找到一種樸實的滿足。
  3. 無處不安的隨緣: 蘇東坡深受佛家思想影響,深諳「隨緣」之道。石頭滾落?那就再推。山再高,路再遠?那就慢慢走。他不會執著於石頭是否到達山頂,因為他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追求的不是結果的成功,而是過程中的心安與自在。
  4. 人生何處不青山: 他不會像西西弗斯那樣感覺是被眾神「懲罰」,也不會像阿Q那樣需要「自欺」。他會認為這是生命給予的一種體驗,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實踐。無論身處何地,遭遇何事,只要內心豁達,便無處不安。「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推石的場景,會是充滿詩意與哲理的。
他不會被石頭所困,而是會將這份勞動昇華為一場對人生的獨特體驗,最終在永恆的循環中,活出自己的瀟灑與曠達。

人生怎會不快樂? 只要常常讀讀蘇東坡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rris Yen的沙龍
85會員
93內容數
沒事就好...
Morris Y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政治的起伏與貶謫的磨難,但他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珍視,卻如同他筆下的詞句般深刻而動人,成為他坎坷人生中最溫暖的支柱。 親情:同舟共濟的手足情與深刻的孺慕之思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的兄弟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人不僅是手足,更是彼此最堅定的盟友。蘇轍曾說:「我與兄進退出處
2025/08/15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政治的起伏與貶謫的磨難,但他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珍視,卻如同他筆下的詞句般深刻而動人,成為他坎坷人生中最溫暖的支柱。 親情:同舟共濟的手足情與深刻的孺慕之思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的兄弟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人不僅是手足,更是彼此最堅定的盟友。蘇轍曾說:「我與兄進退出處
2025/08/14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闋《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東坡的一首經典豪放派詞作,它不僅是他政治抱負與個人情感的抒發,更代表了蘇東坡在人生低谷時
2025/08/14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闋《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東坡的一首經典豪放派詞作,它不僅是他政治抱負與個人情感的抒發,更代表了蘇東坡在人生低谷時
2025/08/14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化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早知身世兩聱牙。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這闋《南歌子》是蘇東坡晚年所作,是他歷經人生百態後,對生命的一次深刻總結。詞中充滿了看透世事後的豁達與一絲淡淡的遺憾,將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 豁達之笑
2025/08/14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化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早知身世兩聱牙。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 這闋《南歌子》是蘇東坡晚年所作,是他歷經人生百態後,對生命的一次深刻總結。詞中充滿了看透世事後的豁達與一絲淡淡的遺憾,將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 豁達之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我(蘇東坡:腦補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處於逆境,心境卻超然物外,對人生淡然,對困境達觀。 看我的灑脫淡然,在人生風雨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你是否看到我無窮的精神力量? 本人不是認知心理學達人,誰還是達人?
Thumbnail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我(蘇東坡:腦補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處於逆境,心境卻超然物外,對人生淡然,對困境達觀。 看我的灑脫淡然,在人生風雨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你是否看到我無窮的精神力量? 本人不是認知心理學達人,誰還是達人?
Thumbnail
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他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處得很好,經常談經論道,那已成為他公餘寂寞的心靈最佳的安頓處。 有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許為不朽的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Thumbnail
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他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處得很好,經常談經論道,那已成為他公餘寂寞的心靈最佳的安頓處。 有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許為不朽的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Thumbnail
探討了蘇東坡的生平和品格,強調精神導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用了一段話指出各種品格需要平衡,例如清高需寬容、強大需敬畏等。通過蘇東坡的故事,反思如果他少些銳氣或許能成為宰相,但文化成就可能不及。最後文章強調我們不應複製精神導師的人生,而是讓他們成為我們的精神幕僚,從中汲取智慧與啟示。這也是讀書之樂。
Thumbnail
探討了蘇東坡的生平和品格,強調精神導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用了一段話指出各種品格需要平衡,例如清高需寬容、強大需敬畏等。通過蘇東坡的故事,反思如果他少些銳氣或許能成為宰相,但文化成就可能不及。最後文章強調我們不應複製精神導師的人生,而是讓他們成為我們的精神幕僚,從中汲取智慧與啟示。這也是讀書之樂。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王安石與蘇軾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王安石重視事物的根本原理,偏愛系統與架構,渴望建立統一秩序,性格堅毅,鐵面無私,絕不妥協,可能是INTJ (建築師)或 INTP(邏輯學家)人格。 蘇軾則興趣廣泛,學問駁雜,行事風格飛揚跳脫,具有藝術創造方面的天才,且善於交際,與朝廷官員們打成一片,可能是E
Thumbnail
王安石與蘇軾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王安石重視事物的根本原理,偏愛系統與架構,渴望建立統一秩序,性格堅毅,鐵面無私,絕不妥協,可能是INTJ (建築師)或 INTP(邏輯學家)人格。 蘇軾則興趣廣泛,學問駁雜,行事風格飛揚跳脫,具有藝術創造方面的天才,且善於交際,與朝廷官員們打成一片,可能是E
Thumbnail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Thumbnail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薛西弗斯的故事,他每天推著石頭的過程被賦予了意義,象徵著對命運的反抗。痛苦的人生仍舊可以擁有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薛西弗斯的故事,他每天推著石頭的過程被賦予了意義,象徵著對命運的反抗。痛苦的人生仍舊可以擁有意義。
Thumbnail
前陣子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了蘇軾手書的《前赤壁賦》真跡,成為一時話題。妻子說,去看展時聽到許多參觀的民眾一面瞻仰書法,一面回憶著高中時讀過的課文,不禁讓我想到《男人四十》電影中,張學友和梅艷芳去探望病危的高中老師時,用粵語一句一句背誦起前赤壁賦的片段......
Thumbnail
前陣子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了蘇軾手書的《前赤壁賦》真跡,成為一時話題。妻子說,去看展時聽到許多參觀的民眾一面瞻仰書法,一面回憶著高中時讀過的課文,不禁讓我想到《男人四十》電影中,張學友和梅艷芳去探望病危的高中老師時,用粵語一句一句背誦起前赤壁賦的片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