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推石的心態:曠達與欣賞
蘇東坡若來推石頭,
他的心態絕不會是悲壯的反抗,
也非自欺的逃避,
更不像純粹的道家那般完全無為。
他展現出「儒」、「釋」、「道」融會貫通後的曠達、隨緣與對生命本身詩意的欣賞。
- 貶謫人生的縮影: 對蘇東坡而言,推石頭上山如同他一生中屢次被貶、仕途坎坷的寫照。他會將這無止境的勞動視為命運的安排與考驗,但他不會因此而消沉。他深知人生有高潮有低谷,「一蓑煙雨任平生」,這種坦然接受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 從困境中尋找樂趣: 蘇東坡最大的特點是在任何困境中都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樂趣。推石的過程中,他可能會
- 欣賞沿途風景: 即使是荒山野嶺,他也能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中體會到壯麗。他會留意日出日落、風雨變化,將推石的場景融入自然的大美之中。
- 吟詩作賦: 勞動間隙,他或許會席地而坐,取出酒壺,對月獨酌,然後揮毫寫下千古名篇,將推石的感悟化為詩詞歌賦,字裡行間充滿對生命的反思與達觀。
- 享受身體的律動: 他可能會體會到推石頭帶來的身體勞動感,將其視為一種鍛鍊,甚至從中找到一種樸實的滿足。 - 無處不安的隨緣: 蘇東坡深受佛家思想影響,深諳「隨緣」之道。石頭滾落?那就再推。山再高,路再遠?那就慢慢走。他不會執著於石頭是否到達山頂,因為他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追求的不是結果的成功,而是過程中的心安與自在。
- 人生何處不青山: 他不會像西西弗斯那樣感覺是被眾神「懲罰」,也不會像阿Q那樣需要「自欺」。他會認為這是生命給予的一種體驗,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實踐。無論身處何地,遭遇何事,只要內心豁達,便無處不安。「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