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和一群老朋友出國旅行,也許是旅途勞頓或水土不服,途中有人拉肚子,有人便秘。同行的醫師朋友拿出一些益生菌保健品分給大家,沒想到隔天起,不論是腹瀉或便秘,都有明顯改善。從此之後,大家對這種既傳統又時髦的保健方式多了幾分關注。
說它「傳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常喝的養樂多、健素糖,或是號稱「活菌酵母乳」的飲品,其實都屬於益生菌產品。說它「時髦」,則是因為近年國際間有許多引人矚目的研究,指出腸道細菌和寄生蟲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過度講究殺菌、過度清潔的都市化生活裡,許多新出現的自體免疫疾病,似乎都與腸道菌相互失衡有關。
隨著免疫性疾病愈來愈多,甚至年齡層不斷下降,包括各種過敏症,醫療至今依然束手無策,頂多壓抑症狀,卻難以根除來自自體免疫的反常攻擊。新研究顯示,這或許與人體內以「兆」為單位、種類上千的腸道細菌失衡有關。商機龐大的保健食品廠商,嗅到其中的潛力,於是大量推出各種標榜「增加好菌、增強免疫力」的益生菌產品。然而,最近也出現不少對益生菌的質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是能在足量攝取下對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但問題在於,口服益生菌要先經過胃酸與消化酶的嚴苛考驗,能存活到小腸、大腸的數量其實極其有限。更何況,與腸道原本數以百兆計、重量達兩三公斤的菌群相比,這些少數倖存者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研究也證實,口服益生菌補充品無法真正改變腸道菌相,自然也達不到廣告宣稱的效果。
除了益生菌,另一類保健食品則是「益生質」,也就是腸道細菌的食物,例如纖維素。這些人體無法直接消化吸收的物質,反而能成為腸道好菌的營養來源。
目前益生菌產品常見的菌種主要是乳桿菌與雙歧桿菌。不過台灣仍有部分產品採用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這兩種菌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不應使用。原因可能在於培養成本低廉,廠商為了號稱「上百億活菌數」,便以這些有疑慮的菌株充數。
事實上,益生菌在食品加工上的應用歷史悠久,例如優格、乳酪、酸菜及各種發酵食品,安全無虞。但若脫離食物範疇,搖身一變成為高價「保健品」,卻僅以食品檢驗標準申請上市,未經藥品等級的嚴格驗證,效果與安全性自然難以確保。
雖然部分研究顯示,益生菌能幫助過敏體質的孩子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或在使用抗生素後減緩腹瀉,但也有許多研究並不支持這些療效,甚至有報告指出,可能惡化某些症狀。根據目前最具公信力的醫學研究,沒有證據能證明益生菌補充品在臨床上確實有效。許多使用者所感受到的改善效果,多半屬於醫學上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德國政府的商品檢測單位曾公布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益生菌雖能改善老年患者因抗生素引起的腹瀉,但卻讓胰臟炎患者的死亡率上升。另有研究指出,對於營養不良、感染病患者或癌症病人,服用益生菌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與嚴重感染。換句話說,益生菌不但無法如宣傳所言「增強免疫力」,反而可能帶來額外風險。
那麼,我自己怎麼看待益生菌呢?我會選擇從傳統健康飲食中獲得,比如優酪乳或日常吃到的發酵食品,而不會特別去購買那些被包裝得像藥品般昂貴的保健食品。食品就是食品,把它當成藥來賣,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不僅價格不合理,價值態度更是偏差。真正的養生應該從日常生活落實,而不是期待某種「仙丹妙藥」就能保持健康。
藥品或醫療行為,應該是身體出現狀況時,在醫師專業診斷與監測下進行,而不是被商業口號包裝成「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萬能解方。與其花錢買昂貴的保健品,不如投資在讓自己心靈充實、實現夢想,或進行更有意義的生活體驗。因為真正能強化免疫力的,或許正是這種來自精神與心靈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