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DeepSeek引發了市場恐慌,認為GPU算力過剩,AI準備泡沫了,因此有了這篇文章DeepSeek:降低運算成本,反而促進GPU市場擴張? ,最近又因為MIT報告揭95%企業投資AI「零報酬」,再加上股市持續創高,引發投資人擔憂,擔心是否出現AI泡沫。

Source: Bloomberg, Michel A.Arouet
第二季企業營收與資本支出
第二季企業財報中可以觀察到科技巨頭維持高資本支出,甚至增加資本支出,盡力購買GPU,建置資料中心,聘請AI研究員、AI科學家,META在第二季財報中顯示出AI具備變現的能力,其營收年增 22%達 475 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 448 億美元。核心業務廣告表現亮眼,營收達 465.6 億美元,也優於市場估計的 439.7 億美元。
微軟第二季財報同樣亮眼,展現成長動能。第二季營收達 764.4 億美元,年增 18%,Azure 雲端業務較去年成長 34%。
第二季OpenAI新增Google Cloud為供應商擴大雲端運算供應鏈,近期更傳出Meta與Google Cloud合作,合約內容為百億美元的雲端服務協議。
META第二季修改資本支出為660 億美元至720 億美元之間(下限原為640 億美元,上限未變),微軟的部分預估2025年資本支出820億至850億美元,Google則是將今年資本支出從750億美元上調至850億美元。
AI變現能力
從這些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與營收獲利的角度觀察,企業付出的成本有獲得相應的回報,且這些回報不僅體現在營收數字上,更深層地反映其核心業務效率與服務品質的提升。
以Meta為例,其AI部門的投資並非只是一個燒錢項目,而是直接驅動了核心廣告業務的強勁復甦。透過AI驅動的推薦演算法,特別是在Reels等短影音內容上,有效提升了用戶停留時間與互動率,進而增加了廣告曝光量及點擊率,這正是其廣告營收年增長率高於整體營收增長率的關鍵原因。AI讓廣告投放更精準,也讓用戶體驗更佳,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證明了其在AI領域的巨額資本支出已具備變現能力。
微軟的成功則體現在其「雲端優先,AI賦能」的策略上。Azure雲端業務34%的高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企業客戶對其AI服務的需求,例如Azure OpenAI Service以及整合至Office 365等產品的Copilot工具。這些AI服務不僅推動了雲端計算的用量,也讓微軟的企業級軟體生態系更具黏著性與競爭力,將AI投資轉化為穩定的經常性收入。
這場AI軍備競賽不僅是企業單打獨鬥,也創造出新的供應鏈與合作模式。OpenAI與Meta先後選擇與Google Cloud合作,不僅顯示出對其雲端算力與技術的信賴,也凸顯了在AI時代,即使是競爭對手也可能基於成本效益與規模需求而互相依存。這筆百億美元級的雲端服務協議,證明了Google在雲端基礎設施上的領先地位,並能將自身的資本支出與技術優勢,轉化為向其他企業提供服務的營收來源。
綜上所述,科技巨頭們的資本支出,如大量採購GPU、擴建資料中心等,並非是盲目的投入。它們正是在為未來幾年的核心業務成長鋪設堅實的護城河。儘管這些投資金額龐大,但第二季財報已給出了初步的正面回報訊號。這場AI投資熱潮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商業模式的重塑,而這些巨頭正透過策略性的資本支出,將AI從技術概念變為驅動營收與利潤增長的引擎。
生產力之改變與估值角度
傳統的本益比(P/E ratio)衡量的是企業當前獲利能力與股價的關係。然而,AI所帶來的影響,遠超過單一季度的營收增長。它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運作模式,大幅提升生產力,這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釋放巨大的經濟潛能。
一、員工效率與能力的飛躍式提升
從微軟的Copilot到Google的Gemini,這些AI工具正在協助程式設計師、行銷人員、甚至客服人員,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任務。原本需要數小時的程式碼編寫、數據分析或內容生成,現在可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這意味著每個員工的產出價值大幅提高,企業可以同樣的人力創造更多的價值,或將員工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具創造性的高價值任務。
二、估值邏輯的轉變:高本益比的「合理性」
正是因為市場預見到AI將帶來的巨大生產力提升與商業模式變革,投資者願意為未來的爆發式成長支付更高的溢價。當前的本益比,並非建立在過去或現有的獲利水平上,而是反映了市場對以下兩個核心價值的共識:
- 未來利潤的非線性成長:AI的規模效應(scale effect)是巨大的,其投入成本會隨用戶數增加而平攤成本,意思就是每一位新增客戶提供服務的額外成本(即邊際成本)極低,而應用所產生的數據回饋又會反過來優化模型,形成正向循環。這使得AI龍頭企業的獲利成長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具備指數級增長的潛力。因此,以現有獲利計算的高本益比,其實是反映了未來幾年內獲利將大幅飆升的預期。
- 市場領先者的護城河:如Meta、微軟、Google這類科技巨頭,其高資本支出不僅僅是投資硬體,更是為了吸引頂尖人才,並利用其龐大的用戶數據來訓練獨有的AI模型。這形成了極高的進入門檻,讓新進者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市場給予這些公司高估值,正是因為它們已在AI競賽中建立起難以撼動的「護城河」,能夠鎖定未來的大部分收益。
總結
與網路泡沫時期許多公司僅憑流量和概念,卻沒有清晰獲利模式不同,當前的AI領頭羊,如NVIDIA、微軟和Meta,它們本身就是具備強勁現金流與高利潤的企業,它們的高資本支出,正在被其核心業務的實際增長證明,投入更多研發與硬體能帶來更強大的技術優勢、更廣泛的市場應用與更深厚的護城河,進而將AI從技術概念轉化為持續性的營收成長引擎。泡沫可能會來也可能不會來,不應該預測未來,而是觀察這場AI競賽中主要玩家的動作,與成長速度變化來判斷這場AI熱潮的持續性與其基本面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