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醒成了指責,當誤解成了距離,我們該如何相處?
我們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你原以為是一次善意的提醒,對方卻像是遭遇到攻擊而反彈;你以理解靠近,他卻以築牆防衛,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人際關係中常見又無奈的風景,我那位從未見面的網友「小明」的故事,也許比我們想像的還熟悉。
一句「不然勒」背後的情緒投射
那天,小明到商店結帳,店員問:「請問要用會員儲值付款嗎?」小明脫口回了一句:「不然勒?」語氣中好像夾雜著些許不耐與反問。
店員沒有爭辯,只是默默翻了個白眼。
小明憤憤不平地在網路發文抱怨:
「我都儲值了還問要不要用?那我儲值幹嘛?店員還翻白眼,服務態度有夠差。」
朋友們在留言中試圖安撫與說明:
「也許有人是幫別人買東西,不一定會用自己的儲值金。」
「你那句『不然勒』聽起來有點像嗆聲,店員可能覺得被頂撞了。」
「確認付款方式是店員SOP,應該不是針對你。」
我觀察這些回應本是好意,卻讓小明更火大,他回嗆:「你們也在欺負我?明明是店員的問題,怎麼現在大家都在罵我?我說『不然勒』是嗆聲?你們也太過度解讀了吧!」
當善意被視為敵意
我觀察小明在社交媒體的發文,這並不是他第一次為日常瑣事而爆發情緒,但這次朋友們明顯感受到:他不只是誤解了他人,而是開始拒絕任何不同的觀點。
他不再只是敏感,而是只容許一種聲音-自己的聲音。
他不是不能被提醒,而是無法接受「不是每個人都站在他這邊」的事實。
心理學稱之為「認知封閉」-當人長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就容易對他人意見產生過度防衛的反應;當「被理解」變成一種絕對需求,便會對任何提醒都感到威脅。
這樣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低潮、壓力、疲憊的時刻短暫經歷。不是小明特別糟糕,而是他讓這樣的狀態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防衛。
我選擇離開,而不是爭辯
我本來也曾思考,要不要多花點心力試著理解小明,畢竟,一句「不然勒」或許只是他的防衛反射,一場誤解也可能是他壓力下的情緒出口。
但那一刻,我意識到:這段關係對我來說,不值得再繼續投入力氣,不是因為我對他失望,而是我更想善待自己的情緒能量。
於是,我默默地把他從好友名單中移除,不是報復,不是冷漠,而是選擇尊重-尊重他有他的堅持,也尊重我不需要承擔別人的情緒投射。
畢竟,成熟的理解不等於無限容忍,理解他人,不代表一定要靠近;劃清界線,也可以是一種善意的終點。
小明或許仍在他的情緒世界中尋找出口,而我選擇從自己的位置出發,安靜地離開。
成熟,有時不是多說一句話,而是懂得何時不再說了。
我們可以怎麼練習對待不同觀點?
在情緒來襲時,以下幾種溝通方式,或許能幫助我們留住關係裡的緩衝空間:
1.先聽完再回應:「你這樣說讓我有些不舒服,但我想聽聽你為什麼這樣想的。」
2.表達立場但保留空間:「我原本不是這樣想的,但你這麼說好像也有道理。」
3.允許差異的存在:「我們看法不一樣,但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
這些話,不代表退讓,而是表示成熟地面對差異,也為理解鋪出一條路。
所以若小明是我目前無法割捨的親友,那我會去找小明並跟他說:「我感覺到你很氣憤,也很在意是否被人理解,我留言真的不是要批評你,只是想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一些想法,所以如果你願意,我想多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每個人,都可能曾是小明
當我們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懂自己時,或許最該問的不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而是「我是否關上了理解別人的那扇門?」
思想的僵化,往往不是從大事開始,而是從一句「不然勒」的語氣、一種「我就是這樣」的固執、一句「你怎麼不懂我」的怒氣開始。
願我們在情緒湧現時,不急著反擊;
願我們在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之前,也試著問:「你怎麼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