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奇蹟」(Allokataplixis)是美國生態學家利亞姆·赫內根(Liam Heneghan)在2017年創造的新詞,起源於他帶學生去他的故鄉愛爾蘭,學生會對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小事」感到極度驚訝和著迷,因為當時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因此他將希臘語「allo」(他者)和「katapliktiko」(奇蹟)兩個詞組合創造了 "Allokataplixis",用來形容我們透過陌生者的視角,去重新感受熟悉環境時所產生的那種驚奇與好奇,簡單來說,就是在熟悉中尋找新鮮感,重新啟動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覺察。
與其相反地,當我們長時間待在相同環境,大腦容易習以為常,逐漸把熟悉的事物轉為背景,變得不再注意細節,也失去了好奇心,也容易對當下非焦點的事物視而不見,這種狀態我把它稱為「習慣盲視」,也就是Habituation習慣化與Perceptual Blindness感知盲視這兩個詞語的組合,而我發現這兩種狀態,正不斷交替影響著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持續發現日常生活裡的美好,更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過去十幾年,我幾乎每年都去馬來西亞旅行,很多朋友問我:「同一個地方一直去,難道不會膩嗎?」但每次去,我都有不同的發現,有時我著迷於城市廣場上多樣的人潮與文化,有時則被夜晚街道上柔和的燈光所打動,這一次還意外發現間很有品味的書店,彷彿在熟悉中再次遇見陌生而美好的風景。這種經驗讓我理解到,旅行的本質不一定是去到很遠的地方,而是以陌生者的好奇眼光重新看待周圍的一切,這種視角,不必靠旅行來實現,只需改變心態,就能將日常生活變成一場探險。
我在板橋生活超過十五年,前一陣子刻意挑選從未走過的小巷一條一條慢慢逛,結果竟然發現許多讓人驚喜的小麵店、隱密的甜品店,以及一家口味超讚人流卻少的肉圓店,原本看似平凡的街道,竟然處處藏著令人愉悅的驚奇,熟悉的環境再度充滿了新鮮感。
除了散步,我想也可以透過改變日常行為來練習他者奇蹟的視角,我曾經在行天宮捷運站附近工作十年,期間刻意換了許多不同的交通方式與路線,包含捷運、公車、單車、甚至步行上班,當時那時這麼做當然不是為了省時間,而是那時我從事需要創意的工作,所以為了讓自己保有對周遭事物的新鮮感而刻意為之,當時每一次的改變,都能帶給我一些小小的新發現,給生活帶來些啟發給工作帶來新發想,現在才知道這種做法,也可以用「他者奇蹟」來解釋。
如果你也想重新啟動「他者奇蹟」的視野,方法其實很簡單:換一條從未走過的路線去通勤,或者乾脆買一本介紹自己居住城市的旅遊書,像觀光客一般重新認識你的生活圈,透過這些微小的改變,能有效地喚醒大腦對環境的敏銳與好奇,讓日子重新閃亮起來。
我覺得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環境,也適用於人際關係,我們常在與熟悉的家人、伴侶相處時,漸漸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過於在意彼此的小缺點,試著用他者奇蹟的眼光重新看待你身邊重要的人,回想一下初次認識時吸引你的那些特質:可能是對方的善良、貼心,或是說話時的幽默感。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到「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觸,為什麼人和人相處久了就陷入「習慣盲視」,因為習以為常反倒失去那份尊重與欣賞,所以除了提醒自己不要因熟悉而忽視外,這幾個月也和我老婆嘗試幾種做法,和大家分享:
1. 一起嘗試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增添新的共同回憶:我們挑戰大馬自駕旅行,我負責研究右駕她負責研究路線,果然回家後一個多月,我們還是很常交談那過去發生的一些趣事。
2. 小別勝新婚是真的,就像當初我們交往時,時刻想著對方的感覺,所以這幾個月我出差,總回帶回當地的名產或照片,跟她分享這一趟的故事,因為沒把日常當作平常,就算熟悉的他鄉也總有新奇的發現。
3. 刻意改變平常相處的模式,我約老婆飯後一起出去散步,之前總是兩人各自看著電視電腦,現在就算到對面公園走一圈都覺得有不同的美好,尤其每次的路線都不太一樣,這也會是一種新奇。
當我們重新用陌生者的眼光去感受身邊熟悉的人,原本逐漸降溫的關係會再度溫暖起來,也會重新激發出對彼此的敬意與感激,所以不要讓讓彼此活成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是要用新奇的角度看到熟悉的人,這樣人生才能永遠如初見,「他者奇蹟」的視野,讓我們重新找回的不只是對環境的敏感,更是那份最初看待世界與人的初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