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結」,你一定聽過這個詞。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可能偶而也會用上這個詞。
比如,某人找伴侶,總是喜歡找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我們會說他有「戀父∕戀母情結」。再比如,一個人經常性地,透過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我們會說他有「自大∕自卑情結」。
大部分人對情結的理解,大概就停留在這──能夠說出別人有什麼情結。也許還有人認為,情結是「心理有問題」的人才有的,健康的人,沒有情結。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每個人身上,都一定有某種情結──除非,你成佛了──而且它背後的心理意涵,也是非常深刻的。
什麼是「情結」?
情結是一種藏在潛意識裡的東西,會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讓人有很強烈的情緒,甚至失去理智,就像被「附身」一樣。
也因為它的存在,人的生命才會不斷重複某種相同的模式,在同一個地方卡關、跌倒。
對榮格心理學有深刻研究的鐘穎老師,這樣描述情結:
「情結是威脅我們人格主體性的東西。它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會讓你越講越激動、憤慨激昂的內在無形事物。榮格學派常用『附身』這個詞,來形容人被情結佔據,從而失去理性的狀態。」
最近幾年,我接觸了深度心理學,對自己進行深度探索,才發現,我的生命也一直有幾股看不見的力量,或者說情結,在影響我。
這些情結,有的是典型的心理學教科書上會出現的,例如「權威者情結」、「好學生情結」;有的是因為我個人生命經驗才出現的,例如「科學情結」。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科學情結」,希望我的故事,能讓你對「情結」有些不同的看見。
我的「科學情結」
科學情結,在正式心理學裡,沒有這個詞,這是我自創的。
意思是,我對於「科學」,有異常的執著,我特別看不慣「偽科學」或是「不科學」的事。
比如,以前我在網上看到不科學的內容,我就會忍不住去留言「糾正」。
如果只是單純的糾正,傳遞正確的科學訊息,那它應該算是「科普」。身為一個受基礎科學訓練的人,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可我在留言時,總是會帶著滿滿的酸意或敵意,刻意去「嘲諷」、「攻擊」對方。
這樣的行為,如果只是在網路上打打嘴砲,倒也就罷了,但我會把它帶進真實世界裡。傷害最大的,當然就是我跟老婆的感情。
我老婆對珠寶、礦石這些東西很有興趣,經常會拿不同的珠寶、礦石跟我分享,說這顆珠寶有什麼「能量」,可以怎樣、怎樣;那顆珠寶有什麼「磁場」,可以這樣又那樣。
以前的我,聽到她講這些,都會有些反感,我會用不耐煩的口氣跟她說:「你知道什麼是『能量』,什麼是『磁場』嗎?你說這些根本是偽科學。」
只要聊到這個話題,我們經常是以不開心收場。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老婆拿了顆珍珠給我看,興奮的說:「你看它很亮、很亮喔!連在黑的地方都會發光。」
我看了一眼,便說:「小心那是輻射物,可能對身體有害。」
她回:「你為什麼說是輻射物?」
我沒有覺察到她話語裡的情緒,繼續說:「一顆石頭,沒有裝電池,在沒有外界供給能量的情況下,竟然會發光,這不是輻射是什麼?」
就這樣爭執了幾句後,她就不講話了,默默拿出手機來滑。
我後來才知道,她當時是在搜尋專業的寶石學課程,之後也真花了幾十萬去上課,除了想要系統性學習相關知識外,也是為了下次能講贏我。
最初我以為,我之所以會對「不科學的東西」這麼「敏感」,是因為我是「學科學的」,這應該很正常。
但仔細想想後發現,我身邊也有很多跟我專業背景相似的朋友,他們也不是每一個人,在看到不科學的人事物時,都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應。
接觸心理學後才知道,我這個行為,就是標準的心理防衛機制:「投射」。
我把「不科學=不好」、「不允許自己是不科學的人」,等等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要他們也按照我的標準來看世界。
我繼續對自己的內在進行更深的探索,發現這可能跟我和我爸的關係有關。
我的「科學情結」怎麼來的?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跟我爸的關係並不好,我們經常起衝突,在我眼裡,他是個嚴厲且不講道理的人,我覺得他講話經常沒邏輯又不科學。
我不想成為跟他一樣的人。為了「對抗」他,我把自己變成是一個極度理性加科學的人。
而我對我爸那些複雜的、沒有被好好處理的情緒感受,就這樣被壓進了潛意識。這些情緒在潛意識裡,不斷積累、纏繞、打結,最終形成了心理學所說的「情結」。
因為這個「結」的存在,我在遇到跟我爸很像的人的時候,那些跟他有關的、各種不舒服情緒,就會像一串粽子一樣,整串被拉出來,讓我沒有辦法帶著平常心,跟眼前的人互動。
而不科學,就是我認為我爸身上的一個特徵。因此,我對於不科學的人事物,才會這麼敏感,有這麼激烈的反應。
在意識層面,我對抗的是不科學;而在潛意識層面,我對抗的,其實是我爸。
覺察到這一層,我才真正理解,我怎麼了。
我開始練習,當我再被類似的事件觸發,感覺到情緒升起來時,先有意識的「停頓」──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拉開一點距離──深呼吸幾次,安頓好自己的內在後,再重新做反應。
如此,我便不容易被「情結附身」。
隨著我在這部分的覺察,再加上和我爸的關係慢慢修復,我的科學情結,也慢慢解開了。
現在我聽到老婆在講珠寶、礦石,有出現我覺得不科學的說法時,我基本已經不會有不舒服的情緒。我可以用平穩的心看著她,聽她分享,感受她的喜悅。
有時,我還會帶著好奇心,主動問她:「欸,這顆珠寶有什麼功能、有什麼能量、戴了有什麼幫助?」
我們之間也多了一個話題,感情變得更好。
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一個人,如果從未覺察過自己的情結,那他並沒有真正的了解自己。他所認識的,不過是自我心靈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