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思考過,理想大人是什麼樣子嗎?以前的想像,自己後來有成為那樣的大人嗎?
老實說,Sunny距離自己理想中的大人還有一段距離。有時候,甚至不是很確定自己是否方向正確,正朝著理想大人的方向前進。
Sunny最近聽到瓦基訪談侯文詠,談到「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這件事,感到特別新奇。
聽完訪談後,覺得得到了很多力量,於是就買了侯文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這本書來閱讀,希望成為自己迷惘時的明燈,剛好新書發表會時間地點都方便,於是約了朋友一起前往。
會知道侯文詠,是因為小時候在圖書館看到頑皮故事集的書,覺得很搞笑,後續又找了淘氣故事集、天做不合來看,自幼喜歡各式故事的Sunny便這樣認識了這位作家。
瓦基訪談侯文詠時,有提到出版社把過去的舊書和這次的新書組合為「成長四部曲」,瓦基問侯文詠說是一開始就計畫好要寫這系列的四本書嗎,侯文詠回答說依邏輯而言不可能,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會如何,他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書賣得如何、後續人生會如何發展、自己又會經歷了離開醫師職位、成為全職作家、去當主持人編劇,還有後面的導演。
這段內容令我印象特別深刻,覺得即便大醫師、大作家如他,也是走一步算一步,沒有非常把握的事情,也不可能凡事都依著安排好的劇本走。
以下Sunny分享自己特別喜歡的概念,有的來自書中,有的來自發表會上的故事:
一、好玩的事,有趣的事
侯文詠書中提到,他經常把事情分兩種,一種是努力的,另一種是好玩的。
他說,好玩的事情,是不帶目的,就單純享受那個過程。努力是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既然當醫師已經是一件需要很多「努力」的事了,為什麼寫作不能是「好玩」呢。
Sunny 覺得好像看見自己的影子。很擅於區分努力的事與好玩的事,有的事情要特別認真、全力以赴,忙完後,自己可以好好放鬆玩耍一番。
雖然我不是一路滿分、臺大醫學院畢業的,但在我自己的領域上,也算是個考場得意的人,對於「努力」的事情,會主動找到方法讓自己高效率的過關。
對於「好玩」的事情,Sunny也很能自得其樂,屬於悠遊於故事、趣事的人,喜歡各種好故事、新奇事物,還有享受這些帶給人力量的喜悅。
對Sunny而言,在方格子遇到許多有趣的格友,有的文章讓我笑哈哈,有的文章讓我反思自己,還有的格友持續鼓勵我,經常來我文章加油打氣,大方分享自己的經驗談,甚至還提供給我寶貴的建議。
這些在方格子的點點滴滴,都是讓我大大收獲的寶藏,讓我暫時忘卻惱人的工作,專心悠遊在文字的世界,這些都是好玩的事。
二、一起按下沖水馬桶的人生
侯文詠在書中提到,他在黃春明老師演講時聽到一個故事。
當時有部收視率特別高的連續劇,晚上8點全臺北市有一半的人在收看,在進廣告時大家在差不多的時間去廁所、都在8點11分時按下沖水馬桶,而黃春明老師的朋友在自來水公司上班,就發現那個時間點,水位陡然驟降。
全場笑聲一片,黃春明老師默默說了一句:「在一個所有的人都看一樣的連續劇、在同樣時間上廁所、按馬桶的世界活著,諸位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無聊了?」
Sunny覺得,這個故事滿搞笑的,我看了真的笑哈哈,新書發表會上再次聽到這個故事也是笑得東倒西歪。
然而,這讓我開始思考兩件事,一件事是,跟大家一樣有這麼不好嗎?有著共同話題或者相同回憶,似乎也不錯。另一件事情是,其實我內心深處有股「與眾不同」的想望。
大學時曾經看過一個很喜歡的句子,「未必出類拔萃,但肯定與眾不同」。
大學時的我,真的把這句話奉為圭臬,覺得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後,未來我也想要做點不同的事情。
我特別想要與眾不同,所以工作上追求更專業、在生活上嘗試新領域、在軌跡上透過方格子來紀錄自己,這些都經常性的帶給我許多的靈感,也讓我得到特別多的喜悅。
三、如果能多一點選擇,我真是賺到了
侯文詠提到,他在當住院醫師時,就決定同時斜槓醫師與作家的工作。值大夜班的隔天休假,侯文詠會利用時間寫作,在出新書後,會需要投入宣傳活動的時間,這讓他忙得團團轉。同事看見他的蠟燭兩頭燒後問他,「萬一你未來沒成為作家,這麼累,會不會很吃虧。」
侯文詠說,他當時對於自己到底會變成專業作家,是沒把握。但會不會吃虧這種想法,對他想要斜槓的長遠目標,一點幫助也沒有。 他告訴自己說:睡得少一點、累一點又不會死人,如果只是這樣就能夠擁有比別人更多的選擇,我真是賺到了。
這也提醒了Sunny,也許在自己的專業上、興趣上多一點點的投入,雖然也會累一點,但是真的沒損失。期許自己持續的閱讀、寫作,並且在興趣、工作上都有所累積。
就像Sunny在瑜珈課遇到的老師們,都有正職專業的工作,但因為她們都喜歡瑜珈、取得專業瑜珈師資培育證照後,成為斜槓瑜珈老師,她們的本業是物理治療師、學校老師、台積電工程師,在刻意練習後教授瑜珈兼職,享受這些瑜珈教學的成就感,他們便是多了一種選擇,未來如果正職工作不合適了,他們比其他人擁有更多選擇,可以教授瑜伽為業,也更可以投入他們喜歡的領域。
四、徬徨時,該走哪條路
侯文詠在書中提到,回到當年的彷徨,到底走這條路比較好呢?還是走那條路比較好?他說在當時,就算想破頭,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的。那時候只是在想,如果所仰望的前輩們都這樣做,自己也跟著做,曾經為了那樣的想望盡過了力,不管結果是成功或失敗,至少這個過程,是不會讓自己失望的吧…… 這樣的聲音在內心變得越清楚而明晰。
Sunny看了這段特別有感,覺得好像沒有人是一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即便大醫師大作家如侯文詠也一樣。
也許,徬徨就是人生中一定會遇到的,這讓Sunny想到一個比喻,人生如同攀岩,一次移動一個點,慢慢往上爬,有時乍看之下是往左往右的平行移動,但也不是白費力氣,因為爬到隔壁的那個位置,才有可能搆得到斜前方那個更高的點。
所以繼續走就對了,遇到徬徨時,想著那些給人力量的人們,自己也正是在前往厲害人們的路上,就算最後沒成功,自己在過程中也收獲滿滿。
[心得]:
Sunny覺得,《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這本書讓我彷彿看見自己的影子,自己從許多有力量的人們身上,學到好多,雖然我沒那麼偉大、當醫師又當作家,但是在侯文詠身上,我看見一個「有力量的大人」。
這也讓我想起周圍給我力量的人們,有的是家人的朋友,有的是家族長輩,有的是朋友同學,有的是一些YouTuber、Podcaster,還有的是方格子的格友們,好多的故事都令我感動,也給我力量。
記得當天新書發表會現場,有個讀者詢問侯文詠關於他如何面對不如意的事,侯文詠回答「幽默以對」,像是他當博士生時被當掉、發回跟大學部一起上課,在班上同時是講師的他,丟臉之餘便跟同學說他是來旁聽的,又如他日文課期中考筆試高分通過,但日文聽說一塌糊塗,卻被新來老師依成績單點名、來場對話時,風趣回答侯文詠同學翹課沒來。
閱讀完這本書,聽完新書發表會,讓我更加確信,每個人遇到的人生挑戰都不同,但是要記得把事情分成努力的、好玩的,然後適時調整心情,該努力時努力,遇到困難時、該幽默時,就過關就好,其他時刻好玩就好,讓自己一步步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這是Sunny第三次聽新書發表會,發現作家真的非常不簡單。
我第一次聽新書發表會是一個理財作家,平時Sunny的投資理財主要也是跟著那位作家的腳步進行,覺得人如其書,本尊跟書裡面看到的場景和說話口吻一模一樣。
第二次是聽一位CEO的新書發表會,可能距離Sunny的角色太遙遠了,即便看了書才到會場,還是有聽沒有懂,常抓不到笑點,不太懂那位作家的邏輯。
第三次就是這次侯文詠新書發表會,小時候看書時捧腹大笑,如今看到本尊還是很搞笑,書如其人感受特別明顯。
最後🎉🎉~祝福讀者們,逐漸成為自己想望的大人,在自己的領域成為不跟大家同時間按馬桶的人,在人生攀岩過程中能夠安步當車,在面對挑戰時幽默以對,在努力與好玩之間找到平衡,在閱讀路上找到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