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寫下空白的香港記憶—細讀陳慧小說中的暴力與溫柔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陳慧最新作品《小暴力》,若搭配看完《拾香紀・焚香紀》、《弟弟》的讀者,相信可以讀出陳慧從香港移居到台灣後,必須不斷面對處理的創傷與不能遺忘的歷史傷痕,等我讀完後有機會再另寫一篇。

先單純以《小暴力》來做討論,其實就有超多細節可以做為討論,實在是龐大到無從開頭:

書名的指涉:小暴力指的是什麼?相較於小的大,指的又是哪種暴力?

若暴力有大小之分,我們不能不想起香港歷經的雨傘革命與反送中運動,國家機器有權行使的暴力,人民無所抵抗與抗衡的,不只是肉體遭受的傷害,還有人身自由遭受的律法管控。大的暴力,能從內到外摧殘一個人的意志,使人恐懼,使人放棄鬥爭的希望。

國家往下的社會秩序,有黑白道、官商、產學等利益共犯結構,再往下,則有婚姻制度的父權遺緒,再往下呢?在愛情裡,人人都是恐怖份子,為了愛鋌而走險。

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各種複雜,有黑道的白龍家系,白道的小顧,官女婿的洪啟瑞家系,學院的李立中,每一個人物都會透過六度分隔理論而成為新的一章,並呈現施暴與受暴不同的面向。

相較於國家機器的顯性暴力,小暴力則像是茶壺裡的風暴,每一個人的身分與權力,都能夠對其他人造成隱性的殺傷力,婚姻如是,婚姻所連結的代間關係如是;職場如是,職場所連結的官階升遷如是;血緣如是,血緣所無法割捨的情感與鄉愁如是。

與楊德昌《恐怖份子》的宇宙關聯:除了人物刻意取名一樣之外,致敬或衍伸發揮的議題關懷是什麼?

1986年,楊德昌《恐怖份子》上映,裏頭主要的角色有女作家周郁芬、先生李立中、刑警老顧、同事小金、混混大順、混混女友小安,而這些角色被陳慧放置到2020年前後的台灣,重新演繹著不同時代下的雙城暴力。

80年代的台灣,國家機器的暴力是戒嚴(1987年解嚴)、社會裡顯性的暴力是不堪一擊的小混混幫派,隱性的現代性暴力則是新興中產階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電影裡充滿各種強化疏離感的物件,透過攝影、電話等元素有距離的觀察與影響著日常。

四十年後的台灣,沒有了戒嚴,卻仍有著黨國大老把持權力的遺緒,影響著政商界的關係,仍有權貴階級,仍有各種體系下的階層關係。

暴力的因果循環,以暴制暴,楊德昌的眼裡,人人都可能是恐怖份子,壓抑的社會氛圍裡自爆;陳慧的眼裡,人人都可以行使暴力改變命運。

小說書寫與社會反映

楊德昌《恐怖份子》裡的周郁芬,遇到的小說瓶頸,其實是人生瓶頸,她寫〈婚姻實錄〉,驚覺三十多年的生活寫盡了,只剩下夫妻相處能當寫作題材,空白的日子成為創作的枷鎖。周郁芬看見自己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不過社會的動盪與抗爭,都安靜得像布簾輕輕掛上,在電影裡無聲無影。 

現代化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大,夫妻之間止於禮的距離,李立中沒過問周郁芬的過去,周郁芬的想法是:這不是一種信任,而是一種漠不關心。

《小暴力》裡的周郁芬,從香港到台灣,從周麗成為了周郁芬,從單親母成為賢妻,她明著不與李立中抗衡,暗著確立自我規律性,維持一個完好的自我。

在香港用筆名周麗出版《無盡溫柔》,年輕時期默默無名,在台灣則更名為周郁芬,重新改寫出版《小暴力》,並站上台灣文壇成為知名作家。但在周郁芬眼底,溫柔與暴力,其實同為一體雙面:自以為是的體貼,是暴力,自以為是的暴力,卻是為著無盡大愛的溫柔,這種矛盾性,用在小說書名,用在人與生活的對抗,卻莫名的同類相依。

而文學在故事裡的意義,像是自我防禦的武器,可以很白的說,也是文化資本:安安在牆上寫下的情詩,牽引了他與大順的命運,那與世俗眾人相異的特質;周郁芬自費出版的小說,牽引了她與安安的相憐;而儲放著古文化遺產的暮雲舍,成為無血緣卻緊密相連的眾人最後的避難所。文化能夠使人安居其所,有些迂,但還是有些實際,不透過文化資本逃逸這殘酷的資本社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消解這些暴力的迫降?

在台灣,寫下空白的香港記憶

陳慧雖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台灣,時間設定在疫情前後,香港的隱性元素,隱含在血緣、生長環境等背景,讓這部小說充滿濃厚的世代鄉愁感,特別透過周郁芬來表現某些失落與決絕:那些不會過去的,都在醞釀。

但這些醞釀,整部小說裡唯一沒被說清楚的人,卻是周郁芬,她前半生的香港經驗,她與夏平安、與家人的生活,刻意的遺忘成為最大的疑點,而她的醞釀所為何來,她的俠義所為何去,而她對香港的情感,除了曾經住過走過的街道、去過的咖啡館外,彷彿世事全非,清清淡淡的枯竭,這個謎團,我還沒解。

2022年,陳慧取得台灣身分證,2023年《弟弟》得到台灣文學金典獎。

或許是真的要重新開始,用新的身分,在新的故鄉重新開始的隱喻,在這個一切都暫告段落的人生中場,整理身上的武裝,邁向前的暗示吧?

小暴力

陳慧|木馬|20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力的沙龍
41會員
166內容數
單純閱讀,馬力的私房景點
馬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8
2024年《13.67》出版十周年,但時間的久遠無損故事設定的彌新,反而因為香港特殊的存在,反而讓香港這十年所經歷的風霜血雨,增添這部作品意外保存下來的地氣,一種已然消逝卻永遠存在香港人心中的地方記憶。
Thumbnail
2025/07/28
2024年《13.67》出版十周年,但時間的久遠無損故事設定的彌新,反而因為香港特殊的存在,反而讓香港這十年所經歷的風霜血雨,增添這部作品意外保存下來的地氣,一種已然消逝卻永遠存在香港人心中的地方記憶。
Thumbnail
2025/07/04
《那不勒斯故事》是太精采的作品了!明明看起來似乎無害而滿滿個人口吻的追憶似水年華,過了中年,一切事物越顯清晰,對於自身與家鄉的觀察也越發寫實,殘酷的是這一整整四冊跨越六十年的作品,主述者卻像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在場卻像是不在場一般看不見世物背後運作的真相,這部看似回憶錄般的作品,充滿文學創作者的機
Thumbnail
2025/07/04
《那不勒斯故事》是太精采的作品了!明明看起來似乎無害而滿滿個人口吻的追憶似水年華,過了中年,一切事物越顯清晰,對於自身與家鄉的觀察也越發寫實,殘酷的是這一整整四冊跨越六十年的作品,主述者卻像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在場卻像是不在場一般看不見世物背後運作的真相,這部看似回憶錄般的作品,充滿文學創作者的機
Thumbnail
2025/05/16
倒著讀,《枯枝敗葉》可以視為馬奎斯一切創作母題的原點,馬康多宇宙的原點,或者是馬奎斯生命的原點。
Thumbnail
2025/05/16
倒著讀,《枯枝敗葉》可以視為馬奎斯一切創作母題的原點,馬康多宇宙的原點,或者是馬奎斯生命的原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男主角陳麥冬年少時性格桀駿,常常打打鬧鬧,遭遇最好朋友意外變故後,選擇成為遺體整容師,女主角莊潔因車禍致殘,為了追逐更好的自己,孤身在外打拼成為大城市之中的職場精英,兩人在相處互動當中從衝突矛盾裡逐漸互相理解與尊重,以愛治愈彼此的不完美
Thumbnail
男主角陳麥冬年少時性格桀駿,常常打打鬧鬧,遭遇最好朋友意外變故後,選擇成為遺體整容師,女主角莊潔因車禍致殘,為了追逐更好的自己,孤身在外打拼成為大城市之中的職場精英,兩人在相處互動當中從衝突矛盾裡逐漸互相理解與尊重,以愛治愈彼此的不完美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追憶〉(改編自林子祥〈追憶〉,原作詞者為林振強)
Thumbnail
〈追憶〉(改編自林子祥〈追憶〉,原作詞者為林振強)
Thumbnail
平凡、陳淑芬、黑潔明、典心,相信亮出這四位的名字,一定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尊稱她們為「大神」 平凡、陳淑芬是著名的插畫家,許多言情小說的封面都是出自兩位大神的手。 這是大神們合作的書唷!
Thumbnail
平凡、陳淑芬、黑潔明、典心,相信亮出這四位的名字,一定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尊稱她們為「大神」 平凡、陳淑芬是著名的插畫家,許多言情小說的封面都是出自兩位大神的手。 這是大神們合作的書唷!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