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讀墨閱讀最前線 2025-07-04讀者投稿閱讀意見https://news.readmoo.com/2025/07/04/250704-lamica-geniale/
《那不勒斯故事》是太精采的作品了!明明看起來似乎無害而滿滿個人口吻的追憶似水年華,過了中年,一切事物越顯清晰,對於自身與家鄉的觀察也越發寫實,殘酷的是這一整整四冊跨越六十年的作品,主述者卻像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在場卻像是不在場一般看不見世物背後運作的真相,這部看似回憶錄般的作品,充滿文學創作者的機關算盡,精彩的像是百年孤寂繁花盛開,故事緊接著故事,人物緊接著人物,讀者目不暇給的同時,難以判斷「我」究竟知不知情,在不在場,這所有的一切彷彿都在一種沈默的共犯結構中成行。
主述者「我」小琳是整個故事的視角,但是摯友莉拉卻是整個故事的主角,兩人之間的相愛相殺,卻又像是雙面維若妮卡的選擇題,兩人出身那不勒斯街坊,也都具備某種過人的能力,但聰明的兩人卻因緣際會下走上不同的道路,「我」小琳為首的學霸一路過關斬將念到大學畢業,摯友莉拉攀龍附鳳選擇金龜婿最佳方案成為富太太,開始更為赤裸的出社會轉大人長智慧之旅。那不勒斯街坊的黑暗秩序,由不可明說的黑社會家族者掌管,而非知識,方言就是他們從小聽到大的母語,而他們積極學習的義大利文就是官方語言,就是國語,拉丁文就是他們的古典書面語,就是文言文,因此上學讀書學習=學習知識份子的語言,是晉升優異階級唯一的出路,老師所代表的知識分子如此認為,尤其在這普遍貧窮的街坊上。
第一部的時間軸,是主述者「我」小琳童年到十六歲的記憶,落在五零年代,普遍貧窮的生活,讓成績優異的小琳與莉拉擁有超能力的寄託,超越家庭出身,超越父母職業,但是經濟狀況阻隔了莉拉,於是早熟世故的莉拉積極善用自身女性魅力以及才華,改變自己及家人的處境。但童年的濾鏡讓小琳無法清楚明白的事情太多了,像是大人的權力世界是如何運作,為什麼大人總是恐懼卡拉西家族;她也無法理解大人口中disperazione為何是將每戶父親家暴合理化的原因,她還不懂父權社會與女性主義是什麼;在青少女眼中,想要改變處境,只能選擇變有錢,才有機會扭轉階級,而不是讀書,早早賺錢,嫁個好人家,是街坊唯一知道的富貴路。讀書無用,只會讓貧窮人家痛苦,只會讓為愛昏頭的女性痛苦,只會讓人不幸。
第二部的時間軸,是莉拉十六歲的婚後到大學畢業後出版第一本書的二十出頭記憶,落在六零年代,玩伴都已進入社會,社會階級的衝突也較為明朗,勞動階級與智識階級的碰撞,社會動盪不安,共產黨、法西斯各自成幫結派,凸顯更多義大利的歷史與政治,然而知識份子的各種集會辯論,卻也讓小琳對世界的運作更為困惑,相較之下,只有小學畢業的莉拉彷彿比她更清楚世界運作的醜惡。
第三部的時間軸,是小琳大學畢業後到婚後六年,落在七0年代,真是令我想跟莉拉一樣尖叫:你是個笨蛋!在狂放自由的七零年代,社會的動盪不安更為鮮明,直接發生在莉拉工作的工廠裡、共產黨煽動的勞工運動裡、站在資方立場的法西斯以暴制暴裡,死亡隨處可見,而已經擁有作家頭銜的小琳卻仍無法拿起筆來作戰,她不確定立場與傾向,而認為婚姻與小孩綑綁了她的發展。小琳的順遂就換莉拉人生低谷,而莉拉的奮鬥則成為小琳的深淵。但不變的是,兩人都踩進愛是換取身心自由的騙局,上次是莉拉跌破眾人眼鏡,為了盲目的愛放棄優渥的生活,這次是小琳為了盲目的愛放棄大家夢寐以求的階級翻轉。
第四部的時間軸,則是落在八零年代之後,自由與狂放的年代,經歷了多少波折與變動,小琳不斷的用出版作品記下她的成長與回憶,而莉拉晚年則選擇消抹去她曾經存在的痕跡,這兩個相愛相殺,也彼此寄託希望,孩子們越來越有父親母親的影子,一代代的傳承某種某些相似經驗下去。
四部曲將近六十年的時間,兩人的視野隨著年歲超越故事裡超過五十位家庭成員與童年玩伴,開始看得更遠,想得更多,但殘酷的是,小琳所代表的知識分子口中的進步思想,跟莉拉代表的勞動階層眼中是不同的事,知識分子的成就應該改善更遠大的夢想,而不是賣著破舊街坊的地下秩序故事,靠著童年友伴的事件或屍體而達成。莉拉不滿身為知識分子的小琳,從沒有真正參與或者阻止街坊的不幸,人生充滿故事的莉拉不再全然信任握有權力的小琳,她以書寫之名傷害所有真實存在的人生,包括書寫莉拉。
小琳的作品,包含這本讀者們正在看著的四部曲回憶錄,既是知識分子軟弱無力的見證,也是知識權力展現的某種自嘲吧,而這兩個從醜陋現實裡一路奮發向上的不凡女性,合而為一的,一則用生命,一則用文字寫下一段六十年歲月的那不勒斯故事。或許小琳的堅持,才能顯得生命的可貴,但是當事人所想忘懷的往事,又能如何隱身呢,關於小說創作與倫理的界線,小琳沒有答案,讀者又如何看待寫作與真實?我同情莉拉,她早應在一次次的人生崩毀時魂飛魄散了,多麼哀傷,整本書的主角,最後卻只能以消失而保有她最後的尊嚴,畢竟她無法阻止書寫者的意圖,也無法阻止讀者閱讀,她乾脆在最後的故事裡缺席,隨人解讀,眼不見為淨,我是如此解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