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蔡翊新剖析腦瘤治療方法。(記者曾金萬/攝)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蔡翊新27日指出,腦瘤可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2大類,民眾如出現持續性等頭痛症狀,即應前往醫院檢查。
蔡翊新副院長表示,原發性腦瘤多源自腦部組織,如膠質瘤、腦膜瘤;轉移性腦瘤則常來自肺癌、乳癌等其他器官轉移。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頭痛,清晨噁心嘔吐,癲癇發作,單側肢體無力,以及語言或視覺功能障礙等。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時機。
診斷腦瘤主要依靠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必要時輔以功能性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蔡副院長強調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的重要性,「精準診斷能幫助醫師規劃治療策略,特別是分子檢測的應用,能判斷腫瘤惡性程度,甚至提供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的依據」。治療方面,手術切除仍是主要方式,目標是在保護腦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完整移除腫瘤。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屬於惡性腦瘤的個案,則需搭配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而近年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的引進,也為病人帶來新契機。
基隆醫院副院長蔡翊新。(照片由基隆醫院提供)
蔡翊新說,腦瘤治療需要跨專業團隊,包括神經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復健科,共同規劃最適合病人的治療與復健方案。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已有高解析度顯微鏡並將引進術中導航系統,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成功率,針對大部分良性腦瘤已可治療,惡性腦瘤則結合臺灣北部醫療網絡的轉診與合作體系,提供在地病人專業且完整的醫療照護。
蔡副院長提醒民眾,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降低腦瘤風險,例如:避免長期暴露於放射線與致癌物,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等。若有家族病史或長期抽菸飲酒習慣,民眾更應提高警覺,定期健康檢查。最後,蔡翊新副院長呼籲:「腦瘤並非無法治療,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或神經功能異常,請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