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成為台灣能源議題的最新焦點。這場由民眾黨發起的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最終結果顯示,同意票約434萬張,不同意票約150萬張,同意票佔比高達74%,但投票率僅29.5%,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需超過500萬張),因此公投案宣告不通過。這次公投雖未改變核三廠的除役命運,卻凸顯出社會對能源穩定的強烈期待,尤其在AI產業用電需求激增、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能源政策是否需要重新檢討,已成為執政團隊無法迴避的課題。
公投結果雖然未過關,但同意票遠高於不同意票的事實,反映出民意正在悄然轉變。過去數十年,台灣的能源論辯往往圍繞「非核家園」與「能源安全」兩極對立,但這次公投顯示,多數投票民眾傾向支持核能延役,以確保供電穩定。根據中選會數據,全台大多縣市同意票居多,甚至核三廠所在地屏東縣的部分鄉鎮,也出現同意票略高的現象。這不僅是對當前能源結構的質疑,更顯示中間選民——那些不極端反核、卻擔憂停電與電價上漲的群體——開始尋求更務實的解決方案。如果忽略這股民意,執政黨可能在未來選戰中流失這些關鍵支持者。
總統賴清德在公投結束後迅速回應,強調政府尊重結果,並重申能源政策的三大原則: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他表示,雖然公投未過門檻,但社會對能源多元化的期待已充分被理解。賴清德更進一步指出,若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政府不會排除先進核能的選項。這番表態被視為務實轉向,與過去民進黨的反核立場相比,更注重科學驗證與風險管理。同時,他要求核安會盡速制定安全審查辦法,並指示台電啟動舊核電機組的自檢程序,若符合標準再送審議。這不僅回應了公投民意,也為能源政策留下了彈性空間。在這樣的脈絡下,賴清德是否該修正能源政策,以提升中間選民的支持度?答案是肯定的,但修正的方向應以平衡為原則,而非全盤推翻既有框架。首先,公投結果顯示,能源穩定已成為中間選民的核心關切。近年來,台灣備轉容量率雖有改善——如2024-2025年間,低於6%的天數大幅減少——但AI與半導體產業的用電需求預計將在2030年前激增30%以上。如果能源政策繼續過度依賴綠能轉型,忽略短期供電缺口,中間選民可能轉向支持更強調「即時解方」的在野黨。其次,修正政策能強化執政團隊的務實形象。賴清德已公開表示不排除先進核能,這正是吸引中間選民的契機:透過加強核安審查、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新技術研發,政府可展現對未來能源的遠見,而非固守意識形態。
然而,修正並不意味放棄綠能優先。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已見成效,風電與太陽能裝機容量在過去五年增長近三倍,佔比從10%提升至20%以上。未來政策應以「綠能為主、核能為輔」的混合模式,逐步降低煤炭與天然氣依賴,同時確保減碳目標不脫軌。這不僅能滿足中間選民對穩電的訴求,也能維持環保價值,鼓勵更多民眾參與能源轉型。舉例來說,政府可加速儲能系統建置,搭配綠電補助,降低電價壓力,讓中間選民感受到政策的好處。
總之,這次核三延役公投雖未改變現狀,卻為能源政策敲響警鐘。賴清德若能借此機會微調方向——強化安全審查、開放先進核能討論、加速綠能基礎設施——不僅能鞏固中間選民支持,還能讓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站穩腳跟。畢竟,好的政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回應民意、面向未來的選擇。讓我們期待執政團隊以更開闊的視野,帶領台灣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