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議題。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四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國昌(台灣民眾黨黨主席)與反方代表吳亞昕(青年代表)展開辯論,涵蓋能源安全、核廢料處置、國際趨勢及世代正義等面向。結合深度網路搜索的最新報導與數據,這場發表會不僅凸顯核電議題的世代差異,更反映台灣在追求穩定供電與永續發展之間的權衡。
雙方論點概述
正方黃國昌強調台灣廢核後的能源危機,指出再生能源僅佔13%,火力發電達95%,導致頻繁停電、空污加劇及台電虧損逾4000億元。他批評政府能源政策失敗,忽略國際友人(如美國前官員)建議保留核電以強化國家安全與電網韌性。黃國昌引用民調顯示,逾70%民眾支持核三延役,尤其年輕世代達75%,並主張核電成本低、技術可控,福島事故非地震導致,且全球(如美國、歐盟、日本)正復興核能。他呼籲公投展現民意,修正錯誤政策,避免AI產業供電不足。
反方吳亞昕從青年視角切入,主張核三建於1980年代,地質知識落後,廠區下方有活動斷層,延役風險高。她強調核廢料無最終處置場,低階廢料堆置蘭嶼,高階廢料選址緩慢,預計2055年才運轉,牽涉世代正義。吳雅馨指出備轉容量率達6.2%以上,不缺電;並以福島為例,質疑「無安全疑慮」能否保證無事故。她呼籲投資再生能源,三大黨均認同2030年佔比27%以上,避免重複過去錯誤,將風險留給後代。辯論中,正方批評政府傲慢,反方質疑正方立場轉變(如黃國昌2018年反核)。雙方皆以數據與科學為基礎,凸顯穩定供電與長期風險的拉鋸,但也暴露核廢處理與地質安全的爭議。
網路搜索與公共討論洞見
深度網路搜索顯示,公投進入倒數階段,藍綠白三黨立場分明。中央社報導,民進黨立委徐富癸等人呼籲投不同意票,批評將核安當政治籌碼,並強調立院將考察核三廠。 中央社另文指出,行政院強調核安不能被公投決定,黃國昌回應政府雙標。 RFI分析,公投綁定立委罷免,可能推高投票率,但正反意見分裂:支持者憂AI供電,反對者關注核廢與屏東在地公平。 民眾黨網站呼籲公投避免能源蹉跎,強調未來性。 公視報導,民調顯示支持重啟佔多,但綠色和平組織憂延役拖累再生能源。
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5》指出,2024年再生能源成長6%,太陽能與風力主導,核電也有增長但增幅僅4%,預計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超煤。 環境部監測網數據顯示,2025年8月12日多地AQI良好(如基隆18),PM2.5平均15μg/m³,較2018年降三成,顯示空品改善未因廢核逆轉,但趨勢需持續優化。
評論結語
第四場發表會深化核三重啟的世代對話,黃國昌聚焦當前供電與經濟壓力,吳亞昕則強調長期風險與永續責任。最新數據顯示,再生能源快速成長,空品改善趨勢穩健,顯示廢核未導致危機,但核廢處置與地質安全的挑戰仍待解。公投應促成科學與共識並重的對話,讓台灣能源政策兼顧穩定與世代公平,在轉型路上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