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4》,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聖索菲亞大教堂西南大門馬賽克壁畫,查士丁尼大帝和君士坦丁大帝伴在聖母和聖嬰兩側(公有領域)
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拜占庭帝國在中世紀曾是數一數二的強國。查士丁尼時期,拜占庭收復失土,一度重現羅馬昔日輝煌;然而,隨著外族入侵和接二連三的劫難,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帝國最終仍難逃滅亡。雖然拜占庭位於東歐,並非中世紀歐洲的主要舞台,但從教會分裂、十字軍東征等事件中,我們仍能看出東西歐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接下來,就讓我們簡單認識這座帝國吧!摘要
- 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嗎
- 查士丁尼大帝
- 穆斯林入侵
- 聖像破壞運動
- 東西教會分裂
-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 鄂圖曼帝國
1.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嗎

東羅馬帝國疆域演變(NeimWiki;維基百科;CC BY-SA 4.0)
中世紀各大統治者都想以「羅馬」名義稱王稱帝,那麼身為「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到底是不是羅馬帝國呢?其實拜占庭帝國,或是我們所稱的「東羅馬」,自始至終都自就是羅馬帝國本身。在西羅馬滅亡之前,帝國的重心逐漸東移;從版圖上來看,拜占庭帝國確實延續了一部分的羅馬帝國。
雖然狄奧多西將羅馬分成兩部分,出現了兩位皇帝,但這種劃分主要是一種行政上的分治,就像四帝制時期一樣。名義上,東西羅馬仍被視為一個帝國。西羅馬滅亡後,東部的羅馬帝國仍存在,也有皇帝統治,顯示羅馬帝國並沒有完全瓦解。因此,東羅馬人會自認為羅馬人,或稱自己的國家為羅馬帝國,但不會以「拜占庭」或「東羅馬」自居;而「拜占庭」或「東羅馬」的稱呼,其實是從後世學者衍生而來的,並隨著時間推移成為主流說法。
2.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在555年貝利薩留遠征後達到的歷史最大疆域(Tataryn;維基百科;CC BY-SA 3.0)

聖維塔堂鑲嵌畫全圖,中間為查士丁尼大帝,左邊有蓄鬍的人物為貝利薩留(公有領域)

貝利薩留(Petar Milošević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查士丁尼大帝(Petar Milošević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皇帝之一,他致力於光復羅馬,在位期間收復大量羅馬失土,派遣名將貝利薩留先後征服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勢力,開啟了拜占庭帝國的全盛時期。

狄奧多拉(Petar Milošević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不過,查士丁尼在位初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帝國積累已久的各種政治問題未得到解決,使查士丁尼在內政與財政上都面臨巨大壓力,迫使改革。但改革期間用人不慎,加上權力集中、賦稅加重等問題,引起社會各利益團體不滿,最終爆發了尼卡暴動。當時暴動激烈,查士丁尼甚至準備收拾行囊逃亡,但在皇后狄奧多拉的激將後打消念頭。而將軍貝利薩留恰巧從波斯的征途歸來,讓查士丁尼得以重振旗鼓,成功鎮壓暴動。

聖索菲亞大教堂(Louis Haghe和 Gaspard Fossati,1852年)
由於暴動導致首都的信仰中心被焚毀,查士丁尼便下令在原址上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此後,歷代拜占庭皇帝都在此加冕,成為了帝國的政治與宗教中心。後來鄂圖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則作為清真寺使用

查士丁尼法典的中世紀抄本(Franciscus Accursius,13世紀)
同一時間,查士丁尼還下令彙編自共和時期以來的所有羅馬法律,經過系統性整理與修訂,最終頒布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對後來的民法制度和西方法律產生深遠影響。

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受害者代禱(Josse Lieferinxe,1497-99年)
眼看拜占庭帝國將迎來最輝煌的時刻,突如其來的瘟疫卻重創了拜占庭的野心。公元540年,致命的查士丁尼瘟疫席捲地中海。君士坦丁堡作為重要港口城市,商船頻繁往來,使埃及帶有疾病的老鼠傳入境內,疾病迅速蔓延。
據史料記載,此次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期間還出現數次間歇性復發,直到8世紀才有所減緩。瘟疫對社會各方面造成嚴重衝擊:人口減少、經濟衰退、農業減產,軍事力量亦大幅削弱,導致整體國力大減。
由於帝國擴張後缺乏足夠軍力維持控制(然後拜占庭真的很愛納貢真的要沒錢了哭喔),外族勢力有機可乘,例如倫巴底人就在這時的義大利建立王國;同時,七世紀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也陸續征服了北非地區,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大幅縮小。
3.穆斯林入侵

一位佚名加泰隆尼亞畫家繪製的雅爾穆克戰役,畫中描繪持星月旗的薩拉森人正與持星形旗的拜占庭軍隊交戰(14世紀)
到了七世紀,阿拉伯帝國已經蠶食拜占庭大片疆土,例如在雅爾穆克戰役中奪取敘利亞、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又攻陷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奪下北非的迦太基,徹底斬斷拜占庭在地中海的勢力。

拜占庭手稿所描述的希臘之火(12世紀)
穆斯林軍隊甚至兩度圍攻君士坦丁堡,好在拜占庭仍握有一張底牌。據說他們在海上與阿拉伯交戰時,使用了一種名為「希臘火」的易燃液態武器。士兵透過銅管將液體發射到敵方戰船上,因液體浮於水面、附著力強等特性,使火勢難以撲滅,成功擊退阿拉伯艦隊。不過這個「希臘火」具體是什麼已經無從得知了。
▶︎延伸閱讀:阿拉伯帝國如何影響歐洲文明
4.聖像破壞運動

教士在皇帝面前辯論有關聖像崇拜的問題(13世紀)
726年,拜占庭皇帝里奧三世以「反對偶像崇拜」為由,下令摧毀教堂與修道院內的聖像和相關宗教藝術,史稱聖像破壞運動。
基督教本就禁止偶像崇拜,這點在摩西十誡也有提到,但羅馬帝國在接受基督教之前,信奉的都是有形象的神祇。由於文化習慣上的差異,加上信仰推廣的需要,可能導致基督教選擇迎合部分羅馬文化,才出現了各種耶穌、瑪利亞或聖人的相聖像術創作。

有關聖像破壞運動的手抄本插圖,圖中人物試圖抹去聖像(9世紀)
不過里奧三世表面上看似是要追隨基督教義,實則有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考量,它的目的其實是想要打壓教會勢力。當時教會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神職人員享有特權,而帝國卻面臨國庫緊張與邊境安全的威脅。里奧三世藉此沒收教會財產、土地,將資源納入掌控,並逼修士還俗,既減少教會的自主權,也能強化中央集權。

正信凱旋聖像,用於紀念狄奧多拉皇后與其子米海爾三世於843年恢復聖像崇拜(14-15世紀)
聖像破壞運動歷時近百年,在女皇伊琳娜執政時曾得到緩解,但直到843年狄奧多拉皇后攝政才宣告結束。而在羅馬教會眼裡,他們並不認同拜占庭帝國的操作,也讓雙方鬧得不愉快。
▶︎延伸閱讀:希臘神話一次看
5.東西教會分裂

左側為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一世。有人認為,這幅畫描繪的是宏伯特等人(右方)在1054年前來覲見牧首的情景(11世紀)
過去基督教世界共有五大教會,分別在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阿和耶路撒冷,每個教會都有一位牧首,他們類似地位比較高的主教,共同治理整體基督教事務。
名義上這五個人地位平等,但實際關係還是有落差的。五大教會中,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教會最具影響力。羅馬因其地理和歷史的特殊性(歷史悠久,又是伯多祿殉道之處),被認為擁有更高的威望;君士坦丁堡則因坐落於「新羅馬」,政治地位顯赫,被賦予了僅次於羅馬教會的權利。而亞歷山大、安提阿與耶路撒冷三個教會因為伊斯蘭勢力的入侵,在中世紀的影響力逐漸衰退。所以聊到中世紀教會時,才只提到羅馬與君士坦丁堡這兩大教會。
雖然我們常常用「天主教」或「東正教」區分這兩派勢力,但當時的教會「名義上」仍是一個整體。對教會而言,他們不過在爭取誰才是「正統」、「普世」的基督教。只是從地緣政治與信仰差異來看,教會已逐漸分化派。
隨著800年良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里曼加冕,並封他為「羅馬人的皇帝」,羅馬教會開始脫離拜占庭皇帝的掌控。東西教會依附於不同政權,加上後來的聖像破壞運動跟原本就存在的各種信仰分歧,使東西教會隔閡加深。
11世紀的教會分裂,實際上是一場圍繞《尼西亞信經》「由子說」的教義爭論。自古以來,《尼西亞信經》都是正統基督教的權威依據。但在五、六世紀,羅馬教宗自行對核心教義「三位一體」進行補充,將原本「聖靈從父而出」改為「聖靈從父和子而出」。
起初由子說並沒有正式納入正式信條,但在幾百年的時間,由子說已經獲得西歐的普遍承認,並被國王使用。君士坦丁堡教會得知後,批評羅馬教會未經同意擅自修改信條,並認為由子說是異端思想。
1054年,羅馬教宗為了調解紛爭,派遣以宏伯特為首的特使團前往拜占庭,結果旅行途中教宗就去世了。正常來說宏伯特應該要先帶團撤回羅馬,但他們還是來到了君士坦丁堡。在沒有教宗約束的情況下,宏伯特也是放飛了,他自己立下絕罰書,並把它放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上,當場宣布將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會。
這個絕罰在法理上可能無效,但侮辱性極強,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一世要求燒毀召書,後來也對宏伯特和整個使節團施行絕罰,東西教會關係再次惡化。不過就算1054年象徵兩大教會的決裂,雙方因皇帝的關係仍保持外交關係,所以才有後來的十字軍東征。
▶︎延伸閱讀:基督教為何分裂
6.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安條克圍城戰(Jean Colombe,1474年)
11世紀,聖城耶路撒冷由伊斯蘭勢力統治。同時,中亞出現了一支新興的遊牧民族:塞爾柱土耳其人。面對新興強敵,拜占庭皇帝不堪重負,所以寫信給羅馬教宗,以「收復聖地」為名號召援軍,教宗最終批准出兵支援,由此拉開了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Eugène Delacroix,1840年)

十字軍進攻君士坦丁堡(14世紀)
歷史上共有八次大規模東征,不過收復運動多以失敗告終。而1204年的第次四東征,可以說是拜占庭帝國最大的噩夢,因為十字軍偏離原定計畫,反而血洗君士坦丁堡,十字軍領袖甚至在此建立政權,使拜占庭帝國短期喪失統治權。
第四次的東征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起,十字軍主要來自法蘭西貴族。領袖達成共識,決定先出兵渡海到埃及,然後再一路打到耶路撒冷;軍援物資運輸與戰艦製作則由威尼斯共和國負責。

1202年扎拉圍城戰(Andrea Vicentino)
不過這場戰役的支出太高了,歐洲貴族根本無法承擔,於是威尼斯總督趁機操縱十字軍,要求他們攻打扎拉抵債。在攻下扎拉後,好死不死拜占庭流亡皇子前來向十字軍領袖求助,因為他們家被叔叔篡位,他希望借助十字軍的力量奪回皇位,並聲稱打贏會提供大量財力和軍事支持回報,然後十字軍就跑去拜占庭了。
小補充:當時扎拉屬於匈牙利王國的商業重鎮,與威尼斯在海貿易上存在利益衝突。

十字軍在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David Aubert ,15世紀)

青銅戰馬「聖馬爾谷之馬」於威尼斯聖馬爾谷大教堂,據說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將馬匹掠回威尼斯(公有領域)
雖然十字軍成功打下拜占庭,但新皇帝並沒有履行承諾,因為拜占庭早就已經沒錢沒兵了,一怒之下十字軍再次攻下君士坦丁堡,大量洗劫城內寶物、建立拉丁帝國。雖然後期拜占庭再度奪回君士坦丁堡,但大勢已去,已經回不了鼎盛時期了。
這場以「收復聖地」號召的戰爭不僅沒有成功,還打了自家基督徒,拜占庭被侵略甚至極為恥辱,也讓天主教與東正教關係跌到谷底。
7.鄂圖曼帝國

奧斯曼一世(18世紀)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Fausto Zonaro)

君士坦丁堡圍城(Jean Le Tavernier,1455年之後)
鄂圖曼土耳其人也是突厥人的分支,他們在13世紀來到小亞細亞,並在奧斯曼一世的帶領下統一周邊,建立了鄂圖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同時,中國火藥技術傳入中亞地區,由於歐洲還沒掌握火藥的技術,讓鄂圖曼得以像開外掛一般輕鬆向拜占庭開戰。面對各種新型攻城武器,即使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再高再厚,也難以抵擋巨炮的無情轟擊。最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
結語
其實看下來只覺得拜占庭帝國的命運很坎坷,帝國長期面臨外族入侵與戰爭威脅,又常以金錢換取和平。儘管如此,拜占庭仍在中世紀闖蕩近千年,已經是很厲害了。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