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Netflix 上看了一部讓我感觸很深的日劇《放課後的病歷表》。故事主角是醫學中心的兒科醫師牧野,因為被上級認為對病人缺乏同理心,被派往一所小學擔任校醫,作為一項教育實驗的實施者。這個設定看似戲劇化,卻開啟了對「醫病關係」更深入的思考:醫師不只是處理生理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理解與照顧心理的層面。
飾演牧野的是日本演員 松下洸平(まつした こうへい,1987年生),他同時也是一位創作歌手。劇中的他,不只是那頭略顯凌亂的頭髮,更有一種緩慢語調、含蓄神情與遲疑微笑,整個人的舉止與表情都讓人聯想到漫畫人物,彷彿真的是從漫畫裡走出來的醫生。他的表現自然、克制,卻處處透出角色內心的掙扎與溫柔,也讓這部影集多了一層安靜而深刻的真實感。
整部作品不只是描寫醫師如何重新建立對孩子的理解,也讓觀眾看見,小學生面對的困難可能比我們想像中複雜。那些「不說話」、「拒絕上學」的孩子,往往背後都有著家庭、心理、甚至結構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並不是任何一方單獨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醫師、老師與父母共同參與。
我尤其被其中一段劇情深深打動,一位六年級的小女孩,在放學途中發現有人昏倒在路邊,她雖然很害怕,但也立刻冷靜地撥打求救電話、取出 AED,並進行心臟按摩,直到救護人員趕到並成功救回一條生命。這段長達十分鐘的情節,沒有刻意渲染,也沒有戲劇性的背景音樂,卻緊緊抓住人心。
更感人的是,這一幕並非突如其來的英雄舉動,而是源自於劇中牧野醫生在學校大禮堂對學生們進行的 AED 與 CPR 教學。孩子們從一開始的茫然、不確定,到在現實中真正做出判斷與行動,這不只是劇情推進,更是一種完整的教育實踐。這段劇情甚至可以說像是一部宣導短片,將正確的急救知識與行動步驟清楚呈現。雖然帶有一點「置入式」的教育意味,但在這樣的題材下,這樣的安排反而顯得恰到好處,也令人感佩。
也因此,我忍不住想到台灣目前的情況。其實現在在許多中小學與社區,確實也已經逐步推廣 AED 與 CPR 的基本教育。透過健康課、學校講座,甚至醫護人員進班教學,越來越多孩子有機會接觸並理解這些知識。雖然可能不像影集那樣完整演練,但我們確實也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
而看到劇中孩子救人的場景時,我也自然想起我兒子小時候看診的兒科醫師,那位總是溫柔詢問生活細節、主動關心成長狀況的醫生。那時我或許還不懂這些問候的重量,但現在回頭看,這樣的醫生不只是在照顧身體,更是在守護孩子的整體發展。他也是孩子成長旅途上,默默陪伴的一員。
《放課後的病歷表》用安靜的語調提醒我們: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一種彼此看見與理解的練習。不論是老師、醫生還是家長,我們都在學習如何與孩子一起面對未說出口的困難;而每個孩子,也都有可能在對的時刻,做出令人動容的決定。

海面靜靜展開,如同這部影集帶來的提醒,教育與醫療,都是陪伴生命的一種方式。
《放課後的病歷表》(日語:放課後カルテ)是漫畫家日生麻友的作品,於 2011 年至 2018 年連載於講談社的女性漫畫雜誌《BE・LOVE》。原作同樣以牧野醫師擔任小學校醫為出發點,描繪孩子身心健康的議題,以及大人如何學習真正理解孩子的過程。影集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同時,加入了更強烈的社會現場感與教育思維,形成了影像與故事的雙重共鳴。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