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靈感創造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暮色中,一切靜靜映照。什麼都沒做的那天,靈感悄悄回來了。

暮色中,一切靜靜映照。什麼都沒做的那天,靈感悄悄回來了。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作者是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書中提到:「創造是出於富足,而不是匱乏。」

這句話像一道光,讓我重新看見自己一路以來面對靈感與創作的方式。

當你遇到一個難題,絞盡腦汁查資料、翻書、看了一堆 paper,卻怎麼也得不到答案。那是一種越追越遠的疲憊感,明明全力以赴,卻好像總差那麼一點什麼。這樣的「渴求」過程,常常令人筋疲力盡,甚至懷疑自己。

可奇妙的是,當你終於放下,放幾天不管,不再逼自己想──那個答案,反而就自己浮上來了。靈感像是雲層中突然灑下的一道光,毫不費力地照亮了原本卡住的地方。一切突然變得清楚、簡單,也輕盈。

思考停下的時候,才有空間讓靈感照進來。

思考停下的時候,才有空間讓靈感照進來。


隨著年歲漸長,我其實覺得自己很幸運,靈感浮現的頻率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減少。它們仍然會在某個平凡的瞬間出現,就像以前一樣,在某個當下,悄然而至。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被上天溫柔地眷顧著。

但我也知道,這些靈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其實是日復一日的經驗、感受、累積所編織成的線索,在內在沉澱後自然浮現。靈感之所以能來,是因為我願意為它留空間,願意停下來傾聽,願意不急著完成,而是先去感受。

創造不是一種緊繃,而是一種富足,一種內在已經有了什麼,才想要分享出來的喜悅。正如書中那句話:「創造是出於富足,而不是匱乏。」

不是塞滿,而是清空。秩序與空白,同樣重要。

不是塞滿,而是清空。秩序與空白,同樣重要。

我開始學著,為奇蹟騰出空間。

這不只是時間上的放鬆,也不只是外在物品的減量,而是內在的清空,一種心靈的斷捨離。現在流行的「極簡」、「斷捨離」風潮,多半聚焦在整理家中物件,但我發現,心裡那些過期的執念、未完的比較、沒說出口的自責,其實比衣櫃裡的一件舊外套還更佔空間。

要迎接真正的靈感與改變,有時不需要再多想一點什麼,而是少想一點。不是再塞入更多資訊、更多目標、更多計畫,而是練習靜下來、鬆一點、空一點。當內在慢慢清明,一些原本模糊的事物,反而變得清晰;一些原本強求不到的東西,也自然浮現。

這就是「創造空間」的學習:不是靠堆疊知識,而是靠減少雜訊;不是逼自己快一點,而是允許自己慢一點。

我也慢慢明白,「思考」經常讓人停留在過去與未來,回頭懊悔、向前焦慮。但真正能夠創造改變的,不是在那些「還沒發生」或「已經錯過」的時刻,而是此刻,是我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寫這篇文章、為生活騰出一點空間、與人交談、走進一段寧靜的黃昏。


雖然前方不清楚,但我知道自己可以走。

雖然前方不清楚,但我知道自己可以走。

當我回到當下,不再試圖從過往找答案,也不預設未來的成果,靈感才會不帶評價地靠近。它可能不劇烈、不閃亮,但卻真實可觸,像是一口溫潤好茶,讓人感到滋潤。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直覺。它不是高聲宣告,也不需刻意召喚,而是在你安靜、誠實地面對當下時,自然而然地出現。當你放下思緒,靈感就會找上門來。


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是一種學習。

學習不再用「思考」與「渴求」的方式面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而是相信:只要我願意安住當下、傾聽內在,就能與那股比自己更寬廣的智慧連結。

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不再是完成了多少、獲得了什麼,而是:我是否因此而感到平靜?感到充實?感到被靈感輕輕觸碰?

靈感不是天降的神蹟,而是你為它騰出空間時,它就會來到的老朋友。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86會員
133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4
仰望大樹,也是在仰望時間。 在瑞士瀑布山谷的一隅,我抬頭看見這棵大樹與奔流而下的瀑布,那瞬間我想到《大樹的祕密》裡那兩顆微小種子。 它們穿越了時間與地層,像我們一樣,都在尋找能夠落腳與生長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7/24
仰望大樹,也是在仰望時間。 在瑞士瀑布山谷的一隅,我抬頭看見這棵大樹與奔流而下的瀑布,那瞬間我想到《大樹的祕密》裡那兩顆微小種子。 它們穿越了時間與地層,像我們一樣,都在尋找能夠落腳與生長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6/07
去年,我看了一部讓我久久無法平靜的影集《The Spy》。過一陣子,我讀到安伯托·艾可關於間諜的一篇幽默散文。再後來,一部南韓電影《北風》也悄悄走進我的記憶裡。這些作品教我如何「看見那些早已消失的人」。
Thumbnail
2025/06/07
去年,我看了一部讓我久久無法平靜的影集《The Spy》。過一陣子,我讀到安伯托·艾可關於間諜的一篇幽默散文。再後來,一部南韓電影《北風》也悄悄走進我的記憶裡。這些作品教我如何「看見那些早已消失的人」。
Thumbnail
2025/05/18
最近在追一部醫療劇, 《住院醫師》(The Resident)。 原本以為只是一般醫療劇,醫生救人、醫生戀愛、醫生在手術室神乎其技驚險救人…
Thumbnail
2025/05/18
最近在追一部醫療劇, 《住院醫師》(The Resident)。 原本以為只是一般醫療劇,醫生救人、醫生戀愛、醫生在手術室神乎其技驚險救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當我把去頭腦內的聲音和想法轉成文字時, 很多靈感就會自動的跑出來, 就是很多訊息不斷的自然的一路跑出來, 很多寫不完的東西就會一直寫一直寫,直到它自動停下來為止, 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樣的經驗呢?很有趣又好玩的一個小玩意。 要來一起玩嗎? 那份純粹的自由自在,讓它來讓它去,不抓取、不批判、不回應,只是
Thumbnail
當我把去頭腦內的聲音和想法轉成文字時, 很多靈感就會自動的跑出來, 就是很多訊息不斷的自然的一路跑出來, 很多寫不完的東西就會一直寫一直寫,直到它自動停下來為止, 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樣的經驗呢?很有趣又好玩的一個小玩意。 要來一起玩嗎? 那份純粹的自由自在,讓它來讓它去,不抓取、不批判、不回應,只是
Thumbnail
一本獻給創作者的自由之書, 讓自己筆下、口中、手上的孩子們能豐沛、飽滿地放心出世的勇氣補帖。
Thumbnail
一本獻給創作者的自由之書, 讓自己筆下、口中、手上的孩子們能豐沛、飽滿地放心出世的勇氣補帖。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作家或藝術家的想像受限於某些名家的激烈或極端事蹟,以為創作者過著憑靠靈感創作的生活。靈感一來,沒日沒夜燃燒自己,沒有靈感則擱置創作。 但就我所知,以及我所認識的創作者,不管是作家、漫畫家或圖文創作者,最多產且又富有創意的那幾位,生活極為規律,每天都有固定寫作的時間,也會有固定休息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作家或藝術家的想像受限於某些名家的激烈或極端事蹟,以為創作者過著憑靠靈感創作的生活。靈感一來,沒日沒夜燃燒自己,沒有靈感則擱置創作。 但就我所知,以及我所認識的創作者,不管是作家、漫畫家或圖文創作者,最多產且又富有創意的那幾位,生活極為規律,每天都有固定寫作的時間,也會有固定休息
Thumbnail
迎來週末 圖書館沒有開 隨即轉往戶外 這彷彿已經是我的直覺反應 無論室內室外 都有不同的風景
Thumbnail
迎來週末 圖書館沒有開 隨即轉往戶外 這彷彿已經是我的直覺反應 無論室內室外 都有不同的風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