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色中,一切靜靜映照。什麼都沒做的那天,靈感悄悄回來了。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作者是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書中提到:「創造是出於富足,而不是匱乏。」
這句話像一道光,讓我重新看見自己一路以來面對靈感與創作的方式。當你遇到一個難題,絞盡腦汁查資料、翻書、看了一堆 paper,卻怎麼也得不到答案。那是一種越追越遠的疲憊感,明明全力以赴,卻好像總差那麼一點什麼。這樣的「渴求」過程,常常令人筋疲力盡,甚至懷疑自己。
可奇妙的是,當你終於放下,放幾天不管,不再逼自己想──那個答案,反而就自己浮上來了。靈感像是雲層中突然灑下的一道光,毫不費力地照亮了原本卡住的地方。一切突然變得清楚、簡單,也輕盈。

思考停下的時候,才有空間讓靈感照進來。
隨著年歲漸長,我其實覺得自己很幸運,靈感浮現的頻率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減少。它們仍然會在某個平凡的瞬間出現,就像以前一樣,在某個當下,悄然而至。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被上天溫柔地眷顧著。
但我也知道,這些靈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其實是日復一日的經驗、感受、累積所編織成的線索,在內在沉澱後自然浮現。靈感之所以能來,是因為我願意為它留空間,願意停下來傾聽,願意不急著完成,而是先去感受。
創造不是一種緊繃,而是一種富足,一種內在已經有了什麼,才想要分享出來的喜悅。正如書中那句話:「創造是出於富足,而不是匱乏。」

不是塞滿,而是清空。秩序與空白,同樣重要。
我開始學著,為奇蹟騰出空間。
這不只是時間上的放鬆,也不只是外在物品的減量,而是內在的清空,一種心靈的斷捨離。現在流行的「極簡」、「斷捨離」風潮,多半聚焦在整理家中物件,但我發現,心裡那些過期的執念、未完的比較、沒說出口的自責,其實比衣櫃裡的一件舊外套還更佔空間。
要迎接真正的靈感與改變,有時不需要再多想一點什麼,而是少想一點。不是再塞入更多資訊、更多目標、更多計畫,而是練習靜下來、鬆一點、空一點。當內在慢慢清明,一些原本模糊的事物,反而變得清晰;一些原本強求不到的東西,也自然浮現。
這就是「創造空間」的學習:不是靠堆疊知識,而是靠減少雜訊;不是逼自己快一點,而是允許自己慢一點。
我也慢慢明白,「思考」經常讓人停留在過去與未來,回頭懊悔、向前焦慮。但真正能夠創造改變的,不是在那些「還沒發生」或「已經錯過」的時刻,而是此刻,是我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寫這篇文章、為生活騰出一點空間、與人交談、走進一段寧靜的黃昏。

雖然前方不清楚,但我知道自己可以走。
當我回到當下,不再試圖從過往找答案,也不預設未來的成果,靈感才會不帶評價地靠近。它可能不劇烈、不閃亮,但卻真實可觸,像是一口溫潤好茶,讓人感到滋潤。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直覺。它不是高聲宣告,也不需刻意召喚,而是在你安靜、誠實地面對當下時,自然而然地出現。當你放下思緒,靈感就會找上門來。
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是一種學習。
學習不再用「思考」與「渴求」的方式面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而是相信:只要我願意安住當下、傾聽內在,就能與那股比自己更寬廣的智慧連結。
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不再是完成了多少、獲得了什麼,而是:我是否因此而感到平靜?感到充實?感到被靈感輕輕觸碰?
靈感不是天降的神蹟,而是你為它騰出空間時,它就會來到的老朋友。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