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唐鳳做了一個主題演講:AI時代下的民主。

對我來說這是近期許多焦慮的解方。最近跟一位很關心時事的朋友聊天,發現他也不知道這個內容,因此決定來寫一寫,算是作個宣傳。其實這些作法算是直指AI應用的核心,如果是用AI來作產品,這也是一個很棒的案例。
這陣子,不論是世界哪一個地方都有假資訊的問題,努力思索解方但卻百思不得其解。
究竟該如何更有效的讓不同族群能夠獲得共識,或是有效溝通?
然後就看到這個演講,非常推薦多讀幾次這內容。
對我來說,她做了很多事情,背後的想法是什麼,這個想法如何轉變成這個實際的作法,這個想法怎麼來的,都可以值得深思。
假消息很像數位貨幣的51:50攻擊,也就是只要抱持同一個意見的人數夠多,不管這個意見否是真實的,都會把其他的聲音蓋掉。
的確,社群媒體的同溫層現象,問題其實就來自於「推薦給你」這樣的演算法。
這裡面的文字是這樣寫的:
「你追蹤的內容」是一個「為我們(For Us)」的現實。如果你我追蹤同樣的人,我們看到的世界基本上是一樣的,我們活在一個共享的現實裡。
但「為你推薦」不同。它背後的 AI,是一個寄生式的 AI。它的唯一目標,就是學習用什麼內容能讓你上癮,把你黏在螢幕前。於是,每個人都活在一個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極度個人化的世界裡。
對啊,這不是很久以前我們就知道的事情嗎?但我一時之間竟然也沒有想到這個是關鍵點。橋接系統、獎勵制度,這些對我來說也是演算法的一環,不過要做的事情是改變機制。
其他的內容還有很多,即便看過幾遍,我仍然在參透當中。後續的延伸,像是數位遷徙自由提到的三把鑰匙,對我來說就沒辦法100%體會,這也表示我目前還不清楚唐鳳如何思考出來的。我不會說她說的是完全正確的,但的確是很值得思考她是怎麼想的。但她想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也許有可能是因為她的經歷,但無論如何,真的非常敬佩有此解方。
另外我也想提一下,我覺得AI不太容易被拿來作壞事情的原因。
我說的是長期持續能夠自動化的那種程度。
經濟學在現代講的是誘因。
誘因非常重要,因為AI很貴。
目前為止,想要訓練出一個好模型,而且能夠持續作用,AI是需要大家來幫忙養的
既然要養AI的「大家」,端出來的東西就是「大家」喜歡的。
全球幾十億人口,大多數人想的應該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不是把社會顛覆,把某個東西弄亂,那就代表,如果想要做出一個AI模型,專門從事駭客相關的行動,就要自己訓練。
對我來說,到目前為止還是那句老話,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資料,中間的算法可以改,參數可以剪枝,甚至控制模型的注意力,讓他自己把沒什麼用到的神經元關掉(Nvidia最近的研究,有興趣請自己搜尋),但資料不行,沒有就是沒有,這也是繁體中文模型的致命缺點,語料太少了。順帶一提,即便把所有簡體中文翻譯成繁體,那也要把語感翻譯成繁中使用的,那就需要一個好的繁中模型才能事半功倍,雞生蛋,蛋生雞。
不過現在繁體中文模型也持續在強化當中,希望可以越來越快阿。
好,也就是說,駭客自己要有資料,不然買資料要錢,買硬體也要錢,什麼都要非常多錢。
但就算退一步說,即便真的有人發展出來好了,用的人這麼少,也許對黑帽駭客來說,自己寫真的會比較快一點。
所以呢,我認為至少是目前為止,AI真的不算發展成熟的這個階段來說,還沒有什麼誘因發展這些作壞事的AI。現在很多高手也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他們也是很努力的,不要讓情況發展到更糟的階段,事前就要把防禦機制做好。
當另一半是心理師,大量對談之下,對於人類認知的了解真的比以前多太多了。人類的模式,有時候還真的沒這麼多,好像有其獨特之處,但視角拉高之後,也會發現好像都差不多。
總結一下好了,
我認為對於未來,是可以抱持信心的,AI是反映世界多數訊息的一個東西,科幻小說經常在某些細微的設定略過困難程度,才會導致災難發生(當然也有很多地方現實反而更容易搞爛XD),台灣一直以來就是這樣,非常多的族群,利益衝突分配不均。目前台灣仍然處在各種有形無形利益重分配的階段,期望會更好吧,
I choose to beli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