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聊的是這篇
一樣是Manny,可能我發現曼報看的人比較多(?)
剛好有些議題寫起來也比較不費力,本來就有一些自己對於AI的觀察。
Manny的這篇文章,是2025.5.26的文章,現在對於AI的體感,總感覺像是去年的事情,迭代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但有趣的是,現在回頭看舊一點的文章,甚至是2022年的文章,都還是會有些啟發。
原文其實很少,A4大約2頁,引用文獻一大串,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看原文。
或許LLM比人更有優勢的部分,是人們使用他的時候,就直覺認為他並不具備政治立場。
畢竟數學是沒有立場的,儘管你屬於「不會就是不會」那一邊的人,至少對這點也是十分清楚。欸不過順帶一提,玩數學玩很久的人,都會知道儘管數學沒有立場,但是寫數學的是人啊,人當然會有立場,通常都會把自己的想法,隱藏在沒有寫出來的地方。
這個主題讓我很容易就聯想到台灣目前的情境。說服別人、不被別人說服,連接網路之後就會不斷的看到。其實滿累人的,所以我個人也開始降低網路使用,多讀紙本書,開始作一些以前不會作的事情,例如寫毛筆字。
我認為AI的本質是一個沒有目標,但是擁有很充沛資訊的一個「個體」(不知道怎麼形容,姑且稱之)
一但人類給他目標,他就能夠把所有的資訊往那個地方倒出來。
那篇學術文獻,我看到的是作者知道reddit上面的人是什麼樣子,因此他們針對「說服」這個目標做了非常精準的設計。
是設計而不是設定,你知道上面的人需要什麼才會被說服,而AI恰好能夠給他們需要的東西。
政治立場不同的人,能夠被AI說服轉而支持另一個立場嗎?
這問題好像在問,信仰某個宗教的人,能夠被AI說服轉而信仰另一個宗教嗎?
我沒有答案,我也還在思考。
我認為,這篇paper之所以有趣,是人們對於說服這件事情,仍然像是霧裡看花一樣,懵懵懂懂的,也許人們是期望有一天能夠藉由製造AI來創造出一個不帶立場的神明吧。
說的內容似乎有些發散,但我想表達的內容或許正好是這種發散的感覺。
AI的應用乍看是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用AI為人類服務,
但當中還有很多可以細分的事情,說服的議題,也許說服你晚餐吃麵而不是吃飯,跟你是否支持川普或免術換證,並不是等價的,但對AI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data, strategy, outcome。
現在的AI仍然在進化-整合(收斂)的循環之中,大家前仆後繼的推動這個巨輪,同時也在努力維持巨輪的軌道不要失控,對人類來說究竟會怎樣呢?
不知道,但我是滿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