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察覺到,近幾年使用網路後覺得越來越容易疲倦、焦慮?
網路上要不謠言滿天飛,要不就一點關鍵字就引起爭吵,想安靜看個自己喜歡的內容都總有人要鬧場,想輕鬆使用網路,或是你的工作離不開網路但希望減少網路惡意造成的負荷,我有幾個技巧可以和大家分享。
1.拋出輿論之人他的專業度、有無相關背景,若無則可選擇忽略
以流量賺錢已經是眾所周知的顯學,從以前只有電視媒體或藝人才會用爭議言論製造話題,到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可以靠爭議言論製造流量。
就譬如,某個網紅突然做了影片表示一個你平常吃的食物"恐會致癌",影片瀏覽量非常高導致你想點進去看。但是先等一等,如果他沒有專業背景,我們在點影片之前就可以先停個30秒想一下:「這是我的好奇心,這個人說的我其實不需要花時間聽。」我們常會被一些非專業又聳動的內容吸引,被缺乏專業背景卻散播專業知識的內容弄得身心緊繃,這個想一下的習慣就能讓你避免浪費10分鐘去看他的影片、花時間生氣、氣完又恨自己幹嘛點進去看。
2.即使是專業資訊,也可能用「販賣焦慮」做行銷
當你手上起了個疹子、腳上多了個毫無印象的瘀青,上網查個可能的原因,結果一堆網站說"別小看,恐罹癌",還是看似專業的健康網寫的資訊,這就是一種「販賣焦慮」的行銷策略。
有時可能連執業醫師也在販賣焦慮,向你推薦價錢數倍但效果差不多的新藥,現在有些醫師也開始走行銷包裝的路線,到醫院多方諮詢專業意見可以避免被這類行銷手段傷荷包。
3.不看留言
留言區就是充滿最多謠言、爭吵的地方,絕大多數留言既沒有參考價值,也沒有情緒價值,看了不會獲得有用資訊也不開心。
特別是在匿名性高的平台就更別去看留言,實名機制平台的用戶會珍惜自己的帳號,且難以用多帳號散布不實資訊。在臉書、YT這類可用假名的平台,留言區分享的"個人經歷"也沒有查證的途徑,你花了10分鐘看了別人分享的個人故事不見得是真的,甚至他可能不是真人。
4.閱讀外文資訊、和外國人交談
如果外語能力足夠,在外語平台上吸收資訊會是很好的選擇,外國人用戶居多的DC群、Twitch平台通常有明確規定:禁止討論政治、宗教話題,也有群組禁止過分的色情話題(些微的黃色笑話不在此限)。
並非討論政治、宗教或色情話題要被全面"封殺",而是用戶應該有自由決定何時攝取這類資訊的權力,吸收這類資訊會觸動強烈的情緒起伏,容易疲倦焦躁、疑神疑鬼。在有政治、宗教、色情管制和分流的平台,閱聽者心理往往更輕鬆健康,用戶也更廣更穩定。

以上圖為例,DC群裡隨處可見的社群規範:
第三點,在正確的頻道發言。
在英語頻道裡不使用其他語言,在圖片分享頻道裡才能貼圖片,這類規則。
第四點,禁止任何仇恨、暴力、血腥內容,也不可讚頌這些東西。禁止嘲笑逝者、自傷自害者,也禁止張貼任何動物屍體。
第五點,禁止任何宗教和政治的討論。
像DC這種規模偏小、管理者能進行嚴密管理的平台,就比臉書、YT這種表面上有規範但實際很鬆散的平台要乾淨得多,且詐騙也非常少見,用戶措辭也友善很多,只要違反規定管理者都會第一時間處理。
當你感覺到文章或影片有敏感話題時,可以預先留意留言區很可能會有令你不舒服的言論,少點好奇心、不看留言,還有選擇友善的平台,或是善用封鎖可疑帳號,都可以確保你一整天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