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人際界線不是自私,而是成熟|3個練習找回人際界線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身體疲憊、心情不佳,但還是硬著頭皮答應出席一場聚會,只因為不想被別人覺得「難相處」或「不合群」。

又或者,當對方問了你一個讓你感到不舒服、甚至侵犯隱私的問題時,你其實不想回答,卻又怕顯得自己太冷淡、不夠親切,於是勉強自己配合。

這些「明明不想,卻還是去做」的選擇,也許短期看來是避免了衝突、維持了和諧, 但長期下來,卻是一點一滴地消耗著我們的內在能量


為什麼我們這麼難說「不」?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懂得體貼他人、要有禮貌、要與人為善。這些價值觀當然有它們重要的意義,但當我們一再把「別人的感受」擺在「自己的界線」之前,就很容易陷入一種無形的消耗。

事實上,真正健康的人際關係,不是靠忍讓或討好來維持的,而是建立在尊重與界線之上。 這些界線,不是為了推開他人,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

什麼是我可以給予的,什麼是我無法承受的。

如果你也常常在關係中感到疲憊、壓抑、不自在,這裡有三個實用的做法,幫助你開始練習更健康地設立人際界線。

raw-image


健康設立人際界線3方法

方法一:先從「建立觀念」開始

很多人在剛開始設立界線時,會經歷一種深層的罪惡感,甚至會懷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了?」、「會不會傷害到對方?」

這些感覺其實很正常,因為我們正在打破一種長久習慣模式。但我們要提醒自己一件事:

設立界線不是拒絕建立關係,而是選擇忠於自己,同時對自己與他人負責。

真正的尊重,不是一味地配合,而是讓彼此知道:

在哪些情境下我可以靠近、哪些範圍內我需要空間。清楚的界線反而能讓關係更穩固,讓彼此都知道怎麼相處會最自在、最真誠。


方法二:不想回答的問題,也能禮貌地拒絕

有些時候,對方可能出於關心,提出一些我們不想分享的問題。 例如:「你怎麼還沒結婚?」、「你最近怎麼看起來很累?」、「你薪水多少啊?」

當這些問題讓你覺得不舒服,但又不想硬生生地拒絕對話時,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回應方式:

  • 「關於這部分,我目前不太願意分享,但我很樂意聊聊其他話題。」
  • 「你這個問題過於私人,抱歉我暫時沒辦法回答。不過我也蠻好奇,你怎麼會想問這個呢?」

這類回應既不冷漠,也讓對方意識到這是你的界線。 你不需要交代太多,也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辯解,你的感受本身就是一個合理的理由。


方法三:當你不想參加、不想幫忙,也可以這樣說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我們不想參與的邀約,或是與我們無關的請求。 也許是週末的飯局,也許是工作上的額外任務,也可能是朋友希望你幫忙處理某些私人事務。

當你感受到心中有「不想做」的聲音,請尊重它。這代表你的身心已經發出提醒:該休息、該專注在自己身上了。

你可以這樣說:

  • 「這次聚會我就不去了,我最近需要更多時間休息,還是祝你們玩得開心喔!」
  • 「這件事應該不在我能處理的範圍內,不如找一位更擅長的人看看?如果之後有我能幫上忙的地方,我一定盡力!」
  • 「我知道你很關心我,你的好意我都有收到。只是我現在更需要一些個人空間,謝謝你願意理解。」

這些回應不只是拒絕,更是一種負責任的表達:我很珍惜我們的關係,但我也想照顧好自己。

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必委屈自己

設立界線,是一種情緒上的自我照顧。它不會讓你變得冷酷、難相處,反而會讓你在每一段關係中更穩定、更安心地存在著。

因為唯有當我們能忠於自己、好好照顧自己,我們才真正有能力去陪伴他人、給予他人。

留住自己,才留得住真正適合你的人。 設立界線,從今天開始。


📌 想一想:

你最難說「不」的場景,是什麼時候? 是面對親近的家人?還是在工作上被臨時加派任務? 歡迎留言或私訊和我分享,也許那正是你該練習設立界線的地方。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20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9
曾經傷害過你的伴侶,還能繼續相愛嗎?衝口而出的言語、無止境的爭吵,都可能讓我們對愛情失去信心。 愛情中的傷害往往源自價值觀碰撞和未癒合的內在創傷,而非愛的消失。當兩個人戴著不同濾鏡看世界,衝突在所難免。 如何理解伴侶背後的動機?如何在傷害中重新站起來? 文章提供溫柔的療癒方法,幫你重拾愛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29
曾經傷害過你的伴侶,還能繼續相愛嗎?衝口而出的言語、無止境的爭吵,都可能讓我們對愛情失去信心。 愛情中的傷害往往源自價值觀碰撞和未癒合的內在創傷,而非愛的消失。當兩個人戴著不同濾鏡看世界,衝突在所難免。 如何理解伴侶背後的動機?如何在傷害中重新站起來? 文章提供溫柔的療癒方法,幫你重拾愛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27
你是否曾被最親近的家人言語傷害?「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都是為你好」「你不可能啦」這類話語讓心千瘡百孔。最不欣賞我們的聲音,偏偏來自最親近的人。 即使知道他們有正面動機,傷害依然真實。 為什麼家人的話總是特別刺痛?如何保護自己? 文章解析傷害根源,提供實用方法。
Thumbnail
2025/08/27
你是否曾被最親近的家人言語傷害?「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都是為你好」「你不可能啦」這類話語讓心千瘡百孔。最不欣賞我們的聲音,偏偏來自最親近的人。 即使知道他們有正面動機,傷害依然真實。 為什麼家人的話總是特別刺痛?如何保護自己? 文章解析傷害根源,提供實用方法。
Thumbnail
2025/08/25
你是否經常被「我真笨」「我不夠好」這些內在聲音折磨?愧疚感像毒藥般侵蝕自信,讓人陷入自我批評循環。 這些痛苦情緒源自童年完美主義標準。當我們用「理想我」批判「現實我」,愧疚感便如影隨形。 那個「理想我」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總感覺不夠好? 文章將深度解析愧疚感根源,提供具體療癒方法,幫你找回內心平靜
Thumbnail
2025/08/25
你是否經常被「我真笨」「我不夠好」這些內在聲音折磨?愧疚感像毒藥般侵蝕自信,讓人陷入自我批評循環。 這些痛苦情緒源自童年完美主義標準。當我們用「理想我」批判「現實我」,愧疚感便如影隨形。 那個「理想我」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總感覺不夠好? 文章將深度解析愧疚感根源,提供具體療癒方法,幫你找回內心平靜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