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真笨,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我不是個好父母,對孩子總是失去耐心…」
「我不想讓對方難過才說了謊,但現在謊越滾越大,我真的不懂該怎麼辦…」
「我又破戒了,像我這種人是不是一輩子都注定是個死胖子?」
「我不能停下來,我需要更努力,才能證明我有價值!」
你是否也曾經類似地自我批評,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愧疚感中?
這種感覺就像是,腦海中有個高高在上的「法官」,他不斷指責我們這些「永遠都不夠好」的「犯人」。不管付出了多少努力,這些內在的聲音,總是提醒著我們有多不足,甚至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這些累積起來的自我批評與焦慮,形成了我們的愧疚感。
海平面下的冰山
這種看似認人都有的自我批評與愧疚感,表面上能夠激勵我們前進向上,但試問,拖著罪惡與恐懼的包袱,路又能走多遠?
這些內在譴責的聲音與自責的感受,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必定是有比較就有傷害。在我們心中,先存在了個「趨近完美版本的自己」,然後我們用過去或目前的自己來進行比對,便覺得自己怎麼那麼遜色,自己應該怎樣怎樣,沒達到怎樣怎樣的話,便覺得自己很沒用。不斷將自己往下拽的惡性循環,就是如此形成的。
那「趨近完美版本的自己」一開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跟我們看世界的濾鏡,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莫大的關係。
有的人認為,經常遲到的人就是懶惰不負責的人;有的人認為,每次出門都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都是不懂得做家務只懂得花錢的人。可也有人否定前面兩者的說法,認為這些都是片面的指控。這就是不同人看世界的濾鏡有所不同。
有的人相信,能夠維持周遭環境的整潔,是人生成功的開始;有的人相信,珍視每一分一毫的收支,才能掌控人生的安全感。可也有人對前面兩者嗤之以鼻,反而覺得這樣的人生太過拘謹,毫無樂趣。這就是不同人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

看世界的濾鏡跟價值觀,形成於我們年幼時的成長環境。我們的主要照顧者是如何跟我們相處、養育我們、以身作則示範的言行舉止,對我們日後如何設定「理想我」以及如何看待「現實我」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經常建議身邊的親友們,想要了解自己的話,就要多回顧自己年幼時的成長經歷。不是為了「尋仇」或記恨自己的養育者,而是為了追溯問題的根本成因,然後從根本的方式去拆解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源。
當我們發現自己那訂得比天高的標準,其實根本不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而是他人灌輸給我們的時候,真正的自由與自愛,才真正的開始。
減輕愧疚感的三個小練習
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突破自我批評的困境,從而減輕內心的愧疚感。以下是三個可以幫助我們開始覺察並調整內心批評的練習:
1️⃣ 不要用單一的錯誤來定義自己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做好該做的事,這不代表我們就是個失敗的人。錯誤、過失,都只是作為一個人,一輩子會經歷的過程的其中一部分。學會區分這些行為與整體的自我價值,很重要。
2️⃣ 理解內在小孩的需求
試著將自我批評的聲音視為一個6歲的小孩,他可能只是害怕被責罵,或是害怕不再被喜歡。他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傷害你,而是以他自以為最適合的方式,來讓你表現良好。
當你發現自己在批評自己時,不妨試著去理解這聲音背後的正面需求與期望。這樣的理解能幫助你減少對自己的指責,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改進的地方,而非透過責罰的心態來逼迫自己更好。
3️⃣ 追溯你的價值觀來源
許多自我批評的聲音,其實來自於我們前方所述的濾鏡和價值觀。
首先,先問問自己,這些濾鏡或價值觀,一開始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從父母、老師還是社會的期待?抑或是發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讓年幼時的我遭受了衝擊?
這些濾鏡跟價值觀,依然適合現在的我嗎?有沒有可能換一種方式存在,以更適合的方式呈現?
了解這些根源,並反思它們是否適用於當下的自己,是一個釋放自我批評、減少愧疚感的重要步驟。

真正的愛自己:學會與自己同行
真正的成長並不是一再打擊自己,而是學會與自己同行。當我們停止受自我批評所操控,轉而與它平起平坐、和平共處,我們就能更輕鬆地向前走。
你是否也在經歷自我批評的困境?你是如何面對內心的愧疚感的呢?歡迎在留言中與我分享你的體會。歡迎你追蹤我,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減輕愧疚感,學習更愛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