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共時性這麼重要
⠀今天是進入紅地球波符第三天,紅地球的三個關鍵字是共時性、導航、進化。
⠀
為什麼共時性這麼重要,那麼多人都在講共時性?
⠀
其實,共時性是一種結果,
如果我情緒起伏,焦慮恐懼,我是看不見共時性的。
不曉得你是否有這種感覺:
覺知到共時性的瞬間,感覺自己跟宇宙、跟地球是連結的,
而情緒、頭腦的雜音反而讓你感到分裂、孤立?
有時候,過於放縱情緒、盲信頭腦的判斷,會讓自己愈走愈卡在死胡同裡。
所以,我常把共時性當成一種指標或提醒──
我最近的狀態如何?是否又在不自覺間把自己活成孤島了?
我的頻率是揚升與開放的,還是下沉與封閉的?
⠀
覺知共時性,常見的例子有很多,
比方說,自己正困惑的問題,在不同的媒介上看到提示,
閱讀書籍時、看電視劇時、聽Podcast時……
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訊息,回應我腦海中的問題。
⠀
🎟️ #打破卡關瓶頸的方法
⠀
上週末去參加Marisa的工作坊「覺醒內在真實之音|聲音探索與表達」,
我長年從事文字工作,不是編輯,就是寫作、翻譯,
動腦比動身體的機率高,所以對身體極其陌生。
當初會參加這個工作坊,
一來是之前閉關靜心感受到聲音能量的探索與應用是今年的課題,
再者就是Marisa以前教授佛朗明哥舞,對身體的運用與感知很強。
⠀
我大約22、23歲開始上身心靈課程,
後來在出版業期間也主編身心靈書籍(儘管因為某些外在因素,為期短暫),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過程。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身心靈書籍或心理勵志書籍講的都是那一套,
其實,實際實驗與體驗之後,才會明白走過那趟旅程的自己,前後那幽微的不同。
⠀
比方說,以前遇到衝突,自己會委屈怒喊:
「憑什麼要我臣服?憑什麼是我要放下、要原諒?憑什麼我要道歉,明明對方也有錯?」
到有一天突然不費力地放下了,
從以前只看見自己的付出與委屈,到當下瞬間看得見對方的付出與委屈,
不僅僅心疼自己,也心疼對方。
⠀
就好像,「我」的內在質地打散重組了。
這前後的差異,就在於「我」的頻率提升了,
用中國的詞彙來形容,就是修為境界提高了。
從外表來看,「我」還是我,沒有變,
只有自己或感知較敏銳的人才會察覺,
「我」不同於以往的我了。
⠀
但是,這個過程我經歷了很久,就像輪迴一樣,
這一關沒過,下一關換個場景、換個NPC,再來一次。
有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卡在同一關。
人總是要在過關的那一瞬間才會恍然大悟。
⠀
而我最大的體悟是,人的頭腦我執很強,
「我執」輕時像迷霧,會迷惑說服大腦已經過關;
嚴重時跟一堵水泥牆沒兩樣,會嚴重干擾我們洞悉真相的視線,
甚至意願──我們有時根本不想去看見真相。
我發現,頭腦搞出來的問題,很難用頭腦解決。
有些問題,光想是想不通的。
這時候我就會去唱歌,去打掃,去跑步,動動身體,放空大腦。
反而聲音的能量、身體的能量可以打破「我執」的水泥牆。
⠀
🎟️ #透過聲音與身體打破我執
⠀
Marisa的工作坊「覺醒內在真實之音|聲音探索與表達」,
就是引領我們透過聲音、身體去打破舊我的藩籬。
她先讓我們作些暖身──
⠀
🎄躺在地上,感覺身體的每個部位,往下沉,貼近地板。
想像身體的不同部位就像一個印章,
在地板上蓋章的同時,嘴巴發出一個對應的聲音,大家可以任選。
我當時就把自己當成旋轉印章,
先是手掌、腰、肚子、屁股、胸部、膝蓋跟地板蓋章,
後來連額頭、腋下、鼻子各種平常不會跟地板接觸的部位也拿來蓋章了。
⠀
🎄練習呼吸,透過氣息的流動,感覺身體的變化,
甚至加上意圖,引導氣息,讓自己在呼氣時想像呼出來的氣息替腰部的游泳圈充氣。
實際做的時候,會有種下沉丹田、穩穩扎根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當你發聲時,覺得自己沒氣了、或是沒辦法發出高音,
把注意力拉到呼氣替游泳圈充氣,愈是往下扎根,
反而發聲愈穩、聲音愈有力量,可以傳送得愈遠。
⠀
🎄閉上嘴巴、卻要發出聲音。
這是不是很違反我們日常的習慣?
但小孩子常會這樣,在玩到忘我時,用各種擬聲詞來發出聲音。
只是長大後,會融入團體,告誡自己不能無故發出聲音,
但凡有聲音,都得是有意義的說話。
⠀
🎄邊走路邊閉嘴發聲,然後是邊做各種姿勢邊閉嘴發聲。
邊發聲,邊聆聽周遭的聲音,把所有聲音容納進來。
⠀
🎄然後是打開嘴巴發聲,去感受不同的共鳴位置,
發出的聲音質地、頻率、傳遞距離等等差異。
⠀
🎄還有「亂語」的練習,先是自己不間斷地亂語,
這個練習不能加入大腦思考,因為亂語不是有意義的語言,
它就是秒速轉換舌頭的位置、嘴形,發出毫無意義的聲音,
感覺很像是在說外星人的語言。
我們自己練習完,還跟同學「對話」。
有意思的是,拿掉「有意義的語言」之後,反而更能貼近彼此的感覺。
⠀
🎄聲音的海洋練習,我們圍成一圈,中間是聲音的海洋,
我們都是一個又一個島嶼。
一開始,先是依序發出一串聲音來代表自己,
一個人發聲之後,其他人模仿。
然後是聲音加上動作,大家繼續模仿。
最後是大家一起發出一個單音,
想像自己的聲音投入中間的海洋,
但孤島與孤島之間的聲音又互相呼應連結。
⠀
🎟️ #不見得要站在受傷的位置才能感覺到被愛
⠀
一整天的工作坊,我們做了許多身體的練習,
Marisa不太說「道理」,她大多數時間引領我們體驗、探索身體,
聆聽藏在身體深處的訊息,然後鼓勵每個人都說一說。
之前在報名的時候,她就要我們每個人錄自己的聲音傳給她,
根據我們寫下的期望,她讓我們感受經歷一天工作坊之後聲音的變化,
再一一給予不同的建議。
有的人上課前寫道覺得自己的聲音很小,
結果分享的時候我們完全不覺得,
因為她放鬆了身體,聲音就有了共鳴的空間與力量。
⠀
工作坊結束後,我一直覺得,聲音的能量讓我體驗到「空間」,
獨自閉嘴發聲時,我感受到自己身體是一個空間,
周遭環境是一個空間,物品、動物也是一個空間(萬物有靈嘛),
聲音的能量可以穿透空間之間的藩籬,甚至改變對方的頻率。
⠀
但,然後呢?
我有點迷惘,把這個問題放了一個禮拜,
今天閱讀《四時瑜伽》時,突然懂了。
當我們大腦放空,放下焦慮、所有應該與不應該,
身體足夠放鬆,我們才會感知到「空間」,
不僅僅是自己的空間,還有周遭人與物的空間。
而這個過程帶給我們連結感,就如最後的「聲音的海洋」練習,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島,卻透過聲音彼此連結,
光是這個連結的瞬間就讓我們感受到被愛──
不見得要站在受傷的位置,才能感覺到被愛。
而人,在感覺到愛的瞬間,自然而然就會臣服、打破我執,
願意聆聽,領悟該領悟的道,身體力行毫不勉強。
►►以下摘錄自今天閱讀的《#四時瑜伽》段落──⠀
❝早晨瑜伽,是我重新調頻的時間──如果敞開身體,心無罣礙,會發現能聽見的很多,拿到的細微訊息,最終經常指向自己,指引一條,明日能夠持續練習的途徑。❞
❝比如用花生球按摩暖身時,我們聊到,情緒有大悲大喜,對於大悲大喜,不要貪慕,要多多練習節制,回到平靜,接著徹底安靜。⠀
為的是,有時候當情緒到達極點,難免感覺痛快,例如一陣大哭大鬧,情緒洩洪之後,實際上,那都是透過消耗身體得來的代價。到達極點,還要記得回來,哭笑固然都很好,只是不要習慣透過擠兌身體能量,來換取那樣的情感位置。
不見得要站到那個受傷的位置上,才能感覺被疼、有人愛我。❞
❝老師說,有時候我們鍛鍊,就像是晦暗之中,感受有光照進。看見身體內,原來還有多出來的空間,是從前未曾看過的。❞
❝盡力與交付,並非牴觸的概念,而是我們能與身體建立的關係──在每一次的練習中真正盡力,沒有鬆懈,在需要休息休養之際,完全交付,不帶任何防備。你並不需要把所有事情,都馱負在自己身上。
盡力以後,便要放掉,真正放掉。
老師的指引,予我詩意聯想,身體是蓄光的場所,你給它支持,它也會在日常回應你,讓你能經常生活在,有光照耀之地。
原來可以是這麼簡單日常的事情。❞
《四時瑜伽》https://moo.im/a/4fioPX